四年级风筝教学反思

李盛

四年级风筝教学反思1

  风筝集艺术、科技、体育于一身,放风筝是春日里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果能放飞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上天,那是多么有趣高兴的事呀!风筝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就喜欢这项活动,在民间有很多风筝艺人。但现在的学生所放的风筝大多数是自己从市场上买来的,学生喜欢放风筝但不会自己做风筝,对中国的风筝传统艺术了解不多。

  本课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对中国古老的风筝艺术从知之甚少到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完成一只风筝,放飞风筝,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学生做的开心也很认真。

四年级风筝教学反思2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那么,也就是围绕“孩子们做风筝的时候快乐吗?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在“是否快乐”这样的宏观问题的调控下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正因为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在教学做风筝一段时,学生准确地找出了描写孩子们快活心情的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接下来的环节学生表现得不够主动,而我也没有把它处理得很好,以至于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抒发,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活。我想当时如果能让学生自主体验,自由发挥,说一说他们心中的憧憬和希望,想一想“幸福鸟”的含义,体会一下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风筝上,这才是重重之重。

四年级风筝教学反思3

  导入的问题设计的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注重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20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

  大家也给我提了一些建议: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的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

  老师们的建议都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寻找方法,多请教他人,争取把课上好。

四年级风筝教学反思4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叙述顺序理清以后,再紧扣“快乐”来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那么,也就是围绕“孩子们做风筝的时候快乐吗?放风筝时快乐吗?找风筝时快乐吗?”,在“是否快乐”这样的宏观问题的调控下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孩子们为什么在风筝上只写了名字而没有写地址”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说,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人家少,彼此都认识,万一风筝丢了,很快就会被送回来。可是,也有孩子说万一别人不认识你,或者风筝飘啊飘飘到城市里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认识他们,那风筝不是就送不回来了吗?还有的说,孩子们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风筝或捡到自己的风筝后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总之,学生对这问题是争论不休,可是,我为了不让太多的争论延误我们后面的学习,于是让学生暂停争论,让他们课外去做实验,看看风筝究竟要多长时间才会被风吹断,或者自己掉下来。其实,现在想来,我认为自己的建议是愚蠢的,因为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不同的人去放风筝,那么风筝在空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那么,当孩子对此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这样去引导学生呢:作者和他的伙伴将名字写在风筝上,并给风筝取名“幸福鸟”,那么,如果丢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来,那么风筝被别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种损失吗?是一种痛苦吗?这样一引导,我想学生就能想到即使风筝丢了,被别人捡走了,那么自己的祝福就送给了别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给了别人,自己的风筝能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幸福,这不是很好吗?

  课虽然上完了,可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我想,遗憾永远都会存在,但绝对不会是同样的遗憾!

四年级风筝教学反思5

  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有着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成为一个既生存于社会之中,又能服务于社会的人。

  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进一步的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手工艺,让我们灿烂的民间手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把民族手工艺引进课堂很有必要的。《风筝》是中国民族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风筝是集科学常识、手工艺、美术、娱乐、运动等于一身的综合学科。作为综合实践课深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制作和放飞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并能体现基础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通过本次实践活动的指导我发现,风筝课不应停留在浅层次的手工技艺传授上,而要把风筝悠久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及与之相关联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使他们的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手工艺中的丰富内涵得以充分了解。再用他们文化中学到的知识去理解、实践。

  在风筝课上怎样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充分发挥,就需要我们老师把学生所学各学科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分解、整合,逐渐渗透到风筝制作中,这样既充实了风筝课的教学内容,以调动了学生学习风筝制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为达到教学目的,就需要我们适当地了解小学教材的.内容,尽可能的对学生在文化课中所掌握的知识,在风筝课得以利用,并给予延伸和补充,以此形成互补。由此拉近风筝与文化课的距离,即能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又增强了动手能力。

  整个风筝的制作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会从中感觉到时自己知识储备和不足,从而会主动地吸取和补充营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而对于那些学习不主动、能力差的学生通过我们的风筝课放起了自己新手制作的风筝,从而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价值。感觉到了文化学习与工作实践是紧密相联的,认识到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重新树立起了学习文化课的信心。

  制作风筝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了会有成就感,而失败就要去换问题的所在,来解决问题,一次不成功,两次、甚至于数次,直到成功为止。这样一个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知难而进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得到了考验。

  活动的实施过程是一个与其它学科相联的、综合的过程。

  一、风筝与语文相结合。在学生了解风筝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搜集有关风筝的诗词,来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对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即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每参加一次放飞或一次风筝比赛之后,有了丰富的素材,就可以由此写出一篇很生动的记叙文。

  二、做风筝首先要设计、制图,这与数学学科紧密相连。在制作风筝过程中,“轴对称”对风筝的物体的平衡性很重要。学生比较容易制作出静态下制作出对称的风筝,通过放飞遭到风以后风筝变形了,由对称变为不对称了,这时我们再引导学生利用风筝的制作技术来解决动态下对称问题。有些风筝在设计上就不对称,我们可以利用提线的安装和调整来解决对称问题。学生在实践中很快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和问题所在。

  三、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风筝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朝发明了风筝,战乱的年代风筝被战争所利用。唐代的繁荣兴盛,风筝也作为娱乐工具进入了平常百姓家。通过风筝的变化,让学生来了解到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文化及生活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风筝课上让学生搜集与相关历史知识、典故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感受到风筝的发明对于社会的贡献是伟大的。

  四、风筝与美术有着直接的关系。风筝的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各异,它更以唤起同学们的想象力,在绘制风筝时有充分的空间留给学生发挥。通过完成一只风筝的美化,感受到风筝绘画近效果的细腻及远效果的生动活泼,体验了成就感。使风筝课与美术课相整合,起到时相互促进的作用。

  五、风与风筝放飞的关系,在学生的放飞过程中得到了亲身体验。通过观察风筝在空中的飞行状态来感知风筝遇到了哪各气流。如:风筝直线向上飘动不受人的控制了,这就是遇到了上升气流。风筝把学生带到了大自然,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的万千变化,感悟到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

  总之,将更多的学科知识融入到风筝的研究中,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又拓展了知识面。

四年级风筝教学反思6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中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便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涵在空白之中。对于空白美,明代哲学家王船山曾言:“唯此??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因为是空白,便有多种填充的可能,不同的生活经验便会填充出不同的世界;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呈现、发展的空间和领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便极易流动不居,不会一潭死水,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蕴涵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语文课堂的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进课堂交往持续进行的交往点,就看怎样去发掘。每篇课文,都有着很多的空白点,下面以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风筝》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课堂交往活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于看似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课文第二段写做风筝时,将风筝称作“幸福鸟”。为什么要将风筝称作“幸福鸟”?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一词之别,却给了我们很多的拓展空间。在教学该段时,便围绕风筝与“幸福鸟”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让学生默读该段,初步感受做风筝的情景,并谈谈读后想到了什么;再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抓住幸福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谈如果是你,你把风筝叫作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配乐朗读,让学生再次感受为什么把风筝叫“幸福鸟”。这样,就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氛围。看似矛盾之处有着空白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作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烈。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此时正是将放未放之时,心情应该是很特别的,既有点担心、紧张,怕放不下去,又充满希望,希望一次就能放飞成功,更希望风筝能越飞越高。怎样读“放”才能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很多学生都放过风筝,都知道该怎么放,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心情。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了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境进行放大处理,情境就一下子凸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初读这句,觉得没有什么,再多读读,觉得这句话只说了一半。村里人这么夸奖,放风筝的我们怎么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作者没有说出来的,便是很好的空白。听着这样的赞扬,放风筝的小伙伴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教学时便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点觉得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无中生有里发掘空白点

  风筝飞上了天,会遇见谁呢?课文虽然没有交代,我们自己根据课文可以设想。它会遇见飞鸟,它会遇见云彩。天空中多了这样一个新朋友,云彩会高兴地说什么呢?飞鸟会怎样跟它打招呼?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它们会把最美好的祝福、赞扬送给幸福鸟。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景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尤其结尾的“……”,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找到了小伙伴们会怎样?找不到又会怎样?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一个省略号,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在学生不同感悟的交流碰撞中,我们会得到更多。

  空白是有待师生去发现、填充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的情感、思维世界提供了广阔且具多种可能的空间,在较大程度上将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三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空白点的发掘有着多种方法,以上几法只是就《风筝》这篇课文而言。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们所寻求的这样的空间。一个又一个的空白,可以让课堂交往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动性、生成性更可以让课堂交往丰富多彩。

四年级风筝教学反思7

  讲完这一课,心中有很多想说的,针对这一课,我记下自己的体会。

  《风筝》是一篇散文,写了"我"小时候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文中从"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方面讲了作者小时候快乐的童年生活。教学时,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执教这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读会课文,学习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找一找文中那些段落分别描写了的过程。然后让孩子们自己结合课后题“课文写了的不同心情,让我们读读有关的语句,讲讲体会.”自己学习课文.然后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来给大家讲体会,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学做风筝部分时,孩子谈到从”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体会到了做风筝时迫切的心态,同时结合上下文理解了”憧憬”一词的意思.从”依然快活”体会到劳动后的快乐.从”幸福鸟”想到风筝寄托了孩子们的美好愿望.然后抓住这些感受读课文.

  学放风筝部分时,结合学生平时放风筝的经验,抓住放风筝时的动词来读,并从”快活”、“拼命”中体会到孩子们快乐到了极点的感情,利用有感情朗读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

  在孩子们玩的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风筝线断了,抓住“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词语,通过做表情,做动作来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把学生引到当时的情景中,接下来就水到渠成地体会了“哭、垂头丧气”的心情,通过自己的读加深了这种感情。

  最后回顾全文,想想最后“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来省略了找的过程,省略了找的结果。接着让同学们想想“幸福鸟”指什么?学生能想到指风筝,指所有快乐的,伤心的事,进而想到了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

  总结写法时,学生能谈到作者抓住了人物心情的变化来描写,这样把事情写详细具体了。

  通过这篇课文的执教,我感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是不能适应多变的学生的,教师要随时作好准备,来适应课堂上的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