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孙小飞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

  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就要奔着目标前行了,那么学生如何才能到那里去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不是老师替学生到那里,而必须学生一步一步的走过去!

  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汽车里的语音导航又有什么联系呢?

  把学生学习比作是到达某个目的地,那么学生自己就是驾驶汽车的司机,作为教师,就是告诉学生目的地的方位,具体怎么走,是高速优先、还是距离优先等实际的行驶路径还是学生自己决定的。

  所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同于语音导航系统的,语音导航系统几乎把每个路口的行驶要求都说的一清二楚,司机就只是支配了自己的双手控制方向盘和双脚控制速度而已,完全没有控制自己的大脑,只是“听话”的按部就班而已。这样最终虽到达了目的地,但学生依然未能记着自己来时的路,即便是原路返回都有一定难度。这也造就了学生只走路不记路的“应试”模式了。

  学生需要的不是详尽的“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是在走错时能够及时的得到提醒和修正。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理解新事物、新现象,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到达目的地时,知道自己走过什么样的路,这些路是什么样子和叫什么名字。当再次需要这些路时,脑中能够迅速的提炼出来,然后为之所用。这才是真正的会开车!

  那么连贯到学习上,就是教师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不怕学生错,学生出现错误,及时的提醒或修正,典型的错误在全班进行强调要求。最终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时,让学生自主的回顾学习过程,就像是“来时的路”,遇到了哪些疑问,是如何解决的;新知识点是怎样的用处,对之后的学习会提供哪些便利呢,像新路车少路近一样便捷;把学习过程中磨砺的韧性保留下来,为今后的学校、社会学习提供最有利的学习品质。

  学生如何到那里去,一定是主动的去,教师就是学生手里的指南针,当偏离大方向时,指南针就能够给予提醒。古时的航海大家就是拿着一个指南针发现的新大陆、遨游的全世界的,他们有教师的引领吗?他们创造的辉煌就像正在学习的学生追求的那样,所以请教师们做好学生手里的指南针,而不是那便捷交通工具上的语音导航。

  甚至有的教师不仅仅是语音导航,还是肢体导航,不但说着怎么走,还动手去“干扰”学生转动方向盘,恨不得自己坐在副驾驶位置去开车一样,结果一定是悲剧的。

  学生如何到那里去,需要学生学会学习,认真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亲力亲为,不做学习的奴隶。教师们,我们要做好的就是成为孩子手里的指南针,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不要做精准的导航系统,把孩子本应动脑的机会给剥夺了,这其实是无比残忍的。有时高科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这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牙齿、开关、纽扣、小奖品的宽度等等,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

  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这里我让学生比较了两种不同的量法,学生认为第2种量法从刻度3量起比较麻烦,要数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量一量,填一填这个活动中,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测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测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是第二种方法也是一句话带过,有的没有掌握好。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3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变革。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是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让学生愿意去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我选择这个课型的,算是对我自身的一种挑战,也是起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二、兴趣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

  我的教学设计注重了以收集信息为支点,以设计存款活动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例如:在周末的时候,安排学生自己去调查储蓄知识、教育储蓄和国债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结合前面学过的有关存款知识,能够自我探求合理的储蓄方式,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以致用。不仅会比较哪种储蓄收益高,还明白了合理存款的真正含义。我们的家长在《放飞希望》上写到:“本次的数学作业虽然有难度,但更贴近生活,值得肯定,希望今后多些这方面的能力的锻炼。”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

  再说,当今信息时代,收集、整理、应用、反馈信息是现代人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本课的教学课前小研究时,充分利用计算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减轻烦琐的计算,腾出时间、精力去思考数学方法,寻找规律,进行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小组的有效合作

  合作交流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学习方式。根据学生收集到的信息,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设计具体的存款方案。小组汇报后,及时让学生补充不同的思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这样有利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气和个性,使学生思维更清晰。通过多媒体的幻灯把学生书写过程投影到屏幕,学生都能够看到思路是否正确,书写过程是否规范 。学生在合作中,巩固了百分数和利率的相关知识,并在学习中经历了“数学化”过程,并从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验到了学习乐趣及自信与成功。

  五、不足之处:

  1、应该更多的去关注数学能力差,学习基础差和一些内秀,胆小的孩子,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锻炼的空间。

  2、教学机智不够。在学生汇报存款方案时,错失了抓住学生意见的不同点产生分歧,例如学生1说:“我建议妈妈不用计算就可以做出选择,利率越高,利息就越高!”我出示利率表后让学生观察,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2:“不同意。为什么存款六年没有买三年国债利息高!”我应该抓住这个生成机会的。应该让学生们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呢?肯定会有学生说:因为这里是一种组合存款,如果妈妈存款10年或者7年,肯定是”而我只是让学生们再观察利率表,再联系前面学生的百分数得出:“本金和利率一定的情况下,存款越长利息越高。”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4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数学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设计得多么美丽,也不在于设计得多么新颖,关键是是否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在加减法(一)5的加减法一课中,小鸡吃米的数学故

  事是这样设计的:5只小鸡吃米,有两个盘子都装有米,同学们猜猜看,小鸡吃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几和几"相比,无疑前者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教材的新思想靠拢,在上《前后》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装扮成不同的小动物,依次是小熊、乌龟、公鸡、兔子、大象、小狗。请他们说说大象现在排在第几?如果我想让大象排在第二,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当然学生们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实现了数学课的价值,进行了思维的锻炼。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5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加强心算、允许估算,计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发现了5+8其实用8+5来想更好,把5拿来分成2和3;有的学生认为刚学了9+5=用它来推算出结果更简单;更有学生掰起手指头一手比8,一手比5,重叠的是3,那就是13。在我们看来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学生的应用中它们却很自如,原因源于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多样化的知识由此产生。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6

  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任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7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于是,我开始困惑、开始思考、我开始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理清当中的奥秘。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流程是:一、从常规的口算入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步理解口算的一些技巧,二、通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并进行汇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唤起回忆;三、利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例,让个别学生进行汇报,并特别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四、通过题组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哪些能简算,哪些不能简算,进一步理解简算的要求和特点,然后基本练习、综合练习的应用进行反馈,达到练习的目的。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1、能让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的整理,培养了学生概括和归纳的能力;2、从学生的错例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典型问题入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改正,同学之间及时提醒等方式,减少错误率的发生;3、通过课堂上多让学生说一说、评一评等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说理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得更加有自信。4、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如:88125,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①、88125=80125+8125=10000+1000=11000;②、88125=11(8125)=111000=110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1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先把8与125相乘,最后再乘11。首先肯定答案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希望同学能有侧重点地选择算法。最后强调: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

  1、本节课对于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形式可以是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等形式,可是在这节课中出现得不是很明显,对于学生概括知识点不是很全面;

  2、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小问题,在后面教学中要更加注意;

  3、对于中下生的辅导,兼顾得也不是很周到,如:算理的分析、书写的理解、式题的特征等,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等形式进一步让学生不掉队。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8

  教学《元、角、分》,我就结合实际让他们去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解决自身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9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0

  我真的为学生考虑了吗?我的教学设计真的是为了学生而设计的吗?他们真的能适应我的教学步骤吗?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在观察着学生们课堂中的表现。经过观察、思考,我才猛然间意识到,似乎我并没完全做到位学生考虑。

  想起前几天校长分享培训感受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说的一位特教老师的课堂。记得校长说,那个老师真的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设计、课件等等真的就是为了学生而设计的,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课堂的精彩。那时我脑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我为了准备公开课时候的情景,似乎在准备公开课时,在写教案的时候,我脑中第一个想法不是在想,我的学生能学会这些知识点吗?这节课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多吗?而是在想,怎么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怎么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呢?于是就会动用卡通、设计情节等等。可是仔细思考下来,这些卡通、情节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了,可是这些东西对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呢?似乎没有,只是单纯的为了让他们进入到课堂,可是最后的结果往往并不尽人意。课堂中,学生是很积极的和老师进行互动,但是最后结束,他们往往记住的是那些卡通人物,而对于知识点记住的却是少之又少,课后去反思这节课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这些,而是单纯的觉得,我们这样的.孩子,本来就学的慢,没记住很正常的,下节课再讲一遍啦!于是同样的知识,有时候甚至能讲半个月。

  现在想来,孩子始终学不会,是不是因为我并没有真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呢?他们并不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对他们来说,这些知识老师教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学的很慢很慢。

  想起之前读书分享的时候,刘老师说过对于数字的教学,她说每天都在教学生认识数字,可是学生们总是记住这个数字,就忘记另一个数字了,为什么呢?知道她在书上看到,要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这样会让学生学得更快。于是,她就让学生认识钱币上的数字、遥控器上的数字,最后的结果就是,好多学生都记住了平时记不住的数字。这是不是就是因为从学生的身边出发了呢?所以,这样的学习对他们意义更大,于是很快就记住了!

  我想,为学生考虑并不单单为通过他们的不同水平简单的分成A、B、C、D组,而是还有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对他们来说那些是有意义的,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什么吧!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1

  作为班主任,在开学初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整顿与管理,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风气与班级集体氛围有了很大的好转。十月份,我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化管理上:加强学生文明礼仪习惯、个人卫生、课堂常规要求、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个别调皮学生及后进生的思想教育,任用我班的唐岩欢同学为班长;完善班级综合量化评比制度,做到奖罚分明、有错必究,更促进了学生的自觉性。

  作为数学老师,在第一单元检测中,三年级的平均分较差,因而我从以下方面扭转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效率:课堂上减少老师讲,尽量挤出更多的时间给大家练习,每节课都会让一部分学困生到黑板上做题,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严把作业关,不认真完成的要一追到底,直到交上来为止,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重新做过,错题必须认真改正;加大培优补差的力度与容量,第一单元数学不合格的学生重点补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我们进行了第二单元的检测,两个班的平均分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不仅很多家长较为满意,更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劲头更大了,积极性更高了 。

  虽然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一半的时间,学生们在不断进步。我相信,在各科任老师的共同配合下,在同学们高涨的学习情绪中,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大的累累硕果等待着我们师生共同去撷取。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解决问题” 列为课程目标领域,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用数学”的一系列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载体。我执教的《用数学——金色的秋天》一课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怎样设计并执教使学生即对”解决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又为以后”解决问题”教学打下教好的基础呢?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后,我设计并执教了该课,一节课下来有失有得。

  一、“用数学”重在启蒙教学。

  (1)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材中的内容以“情境图” 的方式展现,以大括号表示总数,以?号表示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出示情境图后,我让学生看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2个小朋友在挖泥,我及时告诉学生像“4个小朋友, 2个小朋友”在数学中我们把它们叫数学信息。了解了?号后,我告诉他们要求 “一共有几个人”是数学问题。然后将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完整地给学生讲述一遍,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问题”中有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这一基本结构。

  (2)在学生了解了图中包含有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后,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说好3句话,是学生感悟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生通过同桌互说,全班说,自己给自己说,初步体会到2个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组成一个简单的应用题,初步孕伏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二、以问促思,理解算理。

  一年级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无独立单元,都是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渗透在各个教学内容中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意义,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去建构运算意义与解决问题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当学生列出4+2=6时。我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到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在学生列出7-3=4是我仍追问“你为什么用减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解释进一步明白了吧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要用减法。其次让学生胡文算是个部分的鼠标是什么意思,学生在互问互答中进一步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三、在练习中对比。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2幅图,让学生在图中贴大括号和?号。其意在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情境图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加法与减法问题后对两幅图中的问题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练习情况看学生能够区分用加法, 减法解决的不同问题。在设计本节课时需不需要对两种类型的题进行对比讲解,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但是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放弃了对比讲解,因为这是一节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其后的8910的加减法也安排了“用数学” 的内容编排体系与教学目标与本课的差不多,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也进行对比讲解,这节课只是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用加法减法解决问题的不同。在这节课中由于在练习中一道题的出现导致了学生较多问题,学生出现了4+2=6,4-2=2的问题,在课后同平行班的老师的交流中我觉得在这里这道题的出现较抽象,低年级仍以情景图为主,而这幅图脱离了实际情景,学生理解较困难。

  我觉得在备课过程中还要深钻教材,对教材要吃透,这样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课。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3

  今天,我讲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鉴。

  1、情境的创设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数学源于生活,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处境生情,以乘车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同位的交流,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由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显然提出的乘车方法也就很多,但针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组方案进行学习。情境的导入,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2、探索新知由乘车方案入手,让学生尝试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口算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上应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几个孩子用了列竖式的方法进行了计算,针对孩子的做题方法,只是让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对于笔算,指了一名学生进行了板演,此时让孩子认真观察孩子的笔算方法和过程,并且让板书的学生说了自己计算的过程。此时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标课有一定的模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竖式的写法也是一种模式,学生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让孩子们接触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据板书的竖式,但对于如何计算,便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先让学生同位之间交流算法,然后学生展示,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生从个位算起,有的学生从十位算起,对于这些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并没有提示孩子非得从个位加起不行,而是给学生留有了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的计算空间。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对于从个位加还是从十位加产生了疑问,有的学生说,从十位加好,有的学生说从个位加好,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从十位加太麻烦了,个位进的1要加上,还得把十位上的数再擦掉,不如从个位加起方便。给予学生所说,学生进行了练习,从中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4、巩固练习以基本的笔算开始,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笔算算理的理解。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4

  虽然我是数学老师,但是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我也非常关注和重视一年级学生的拼音以及识字,我们会发现识字教学无处不在,我们一年级教学就是一个教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个过程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同。

  我在最近三个月的自修课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对于要认的、特别是要写的字,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语文老师留给他们的拼音练习反复地读加深他们的记忆

  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在校内,在家里,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看商标字、招牌字、广告字……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就自觉地识记。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展示课外识字的机会、舞台,让学生不断地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

  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在运用中巩固识字。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

  当然作为数学教师我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个好的教师,每节课除了能够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之外,还理所当然应该以自己流利准确的语言,丰富广博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经常能有一些意外的收获。而我觉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加强,导致学生在有些数学问题上表达有些过于复杂。

  在课后辅导方面,我做的也有所欠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平时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没有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任务。很多一年级学生还停留在学前教育的状态,思想以玩为主。

  二、对作业的要求也不是很严格,作业量比较少,以至于学生不能熟练地掌握已学的知识点。

  三、对于差生也没有进行针对性辅导。

  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期中考试之后,我就作了深刻的反省,不断拷问自己,并从中获得了新的教育启迪。

  今后我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

  一、加强自己的授课能力,让学生真正投入去学,学而不忘。

  二、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并做到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及时辅导差生。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形成一股良好的学风。

  四、对于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将及时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起抓。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我的教育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的学生,将继续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课,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教育难题……但只要我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我就会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5

  自从上学期开始接触课程纲要,我一直就比较困惑,究竟何为课程纲要?就这样在思考困惑中编写了上学期的课程纲要,与其说是编写,还不如说是照着学校提供的表格框架“比葫芦画瓢”。懵懵懂懂写了两个单元,后续大家也没有在一起沟通交流,以致在寒假中编写下学期课程纲时还不知其为何物,仍然是照着框架“比葫芦画瓢”,困惑的问题还有不少,特别是关于“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的困惑,打电话和外校的同学沟通,她和我一样困惑。

  对于“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这两个方面,我自己的理解。比如“实施策略”,我个人认为是建立在运用细化课程标准的方法细化出每一节课的目标之后再总结出来的每一节课的具体“实施策略”;而“评价策略”则是延续去年郑州市举行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比赛中要求的每一节课的具体“评价设计”。如果按照我理解的方法,编写全册的课程纲要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因为据以往的经验可知细化一节课的标准便会很繁琐,更何况有部分老师迄今为止还没有独立地对一节课进行过细化课标分析及评价设计。于是在实际具体编写课程纲要的过程中,老师们往往是从网上或教参上摘录部分语言即可,完全没有达到最初编制的目的和效果。

  开学第一课,按要求和学生分享课程纲要,白艳自始至终备课我都陪在身边参与其中,从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1、没有教过本册教材的年轻老师对全册内容不够了解;

  2、在给学生呈现学习目标的时候还不习惯以“学生”为主语进行叙写(源于日常教案中就没有这样来写);

  3、觉得青年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白老师在周五上了课,课中我发现课件中某些呈现给学生的语言还是不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待继续推敲。

  接着我自己在两个班也上了分享课程纲要的课,第一节由于升国旗耽误十几分钟时间而没有进行完。主要反思第二节在五班的上课情况:

  1、内容对学生来说稍显枯燥,课堂兴致不太高;

  2、部分学生在老师呈现单元学习目标前不愿举手发言,他们说是因为害怕自己说的和老师总结的不一样。我的思考:是自己总结的语言不符合学生的语言特点?还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属于培养?不管是哪一种因素原因都在老师,都要注意;

  3、部分学生在总结每个单元要学会的内容时会将一些具体的计算方法等说出来。我的思考:由于开学已经好几天,很多学生已将预习过课本,所以下一次的课程纲要分享一定要放在真正的开学第一课,以免学生已经预习而失去兴趣。

  4、让学生看着整理出来的纲要内容是否有些单调,某些课是否应该结合课本。在其中一个班我有两个领域的内容是让学生看着课本分析的,感觉学生看着课本比看着大屏幕的情绪要好一些。

  5、在分析每一节课(或某个单元)的时候是否需要引领学生回忆并猜测学习本节课(或本单元)需要用到以前的哪些知识,渗透知识的迁移,也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网络。

  另外我和外校老师沟通此事,他们学校上课的方式和我校略有不同,他们是把课程纲要的表格及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可能更低,但我校用PPT呈现却有两部分没有出现。两者各有利弊,怎样协调利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且行且思,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