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优秀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黄飞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优秀教学反思1

  一、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在教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二、不足之处:

  我发现学生动手的能力十分有限,有的学生干脆就是坐着,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只是模仿其他好的学生一起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剪拼后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是在操作,可实际上学生只是机械地拼一拼,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操作是为什么,学后只做了一次“机械的操作工”而为什么要这样去动手,学生却不得而知。

  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时,教师必要的引导是不可少的.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优秀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验活动,达到掌握图形特征和面积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按照这一教学理念,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操作、讨论、讲解、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既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又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探索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计算,并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教师拿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问:这两个三角形哪个面积大?学生显然能直接看出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大,接着教师跳跃性地提出问题:“大多少?”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主动提出必须先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学中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试验观察就说明每种图形的计算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参与研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想问题、寻方法、得结论。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材料,因此,本堂课我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实验一:让学生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思考并分析三角形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关系,学生发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实验二: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在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上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拼试试,让学生动手操作时。

  一方面启发学生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并通过填表、观察,发现规律,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创造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拼的,然后用计算机动态演示拼的过程,“重合、旋转、平移”,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及其对图形的位置变化的影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练习设计中,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在平行线上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等,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才能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生创造。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优秀教学反思3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第25——26页的内容。

  这节课是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三角形面积与已学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的。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着手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如揭示课题后,我便对学生进行调查:哪些同学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哪些同学不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有就是有哪些同学不但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帮助他更好地完成学习的过程。总之,让不同的孩子尽自己的所能学不同的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如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拼成我们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直观表象,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对学生自主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困生,无论是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还是在公式的应用中,都应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为什么要除以2,让他们进一步加深印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进步。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优秀教学反思4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平移等知识与能力之后学习的。为了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是这样构思的:

  一、运用跃进式提问引入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设障布疑,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在复习这一部分我出示两个一大一小的三角形让学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谁大谁小,这是一目了然的,每个学生都能回答。

  然后进行跳跃性提问:“大多少”?这种简捷的跃进式提问,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很快便产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去引导学生探究新课。此时,所面临的问题的实质,就是求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各是多少?由此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以动激趣,揭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丰富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前已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基础,直接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全等三角形来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思路,比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思路来得简捷、明快,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我改变了教材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而是先在复习部分利用手中已有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使学生回顾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然后教师边说边画对角线进行演示,将这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把它剪成两个三角形,并将其重叠在一起,说明得到的一个三角形面积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积应该等于底乘高除以2。

  这样,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揭示了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具体形象且具有直观的特点,使知觉和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从而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多方验证,创设探索性问题的情景。

  情景教学的一个长处是设障布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我接着引导学生深入验证活动。

  用沿着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得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这一方法对用“底×高÷2”计算三角形面积是否可*?我顺势引导,进行深入质疑。

  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用“底×高÷2”这个方法是否适用于所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这时,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各种学具进行摆弄、操作,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而是动手操作的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感染,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综观整节课的课堂教学,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但是,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由于比较紧张而导致教态不自然或教学中间环节有遗漏等现象。虽然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但我现在就会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优秀教学反思5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是以上一节课所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为基础,应用“转化”思想让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推理,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从课本中的推导过程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与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再找出其中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无疑是一种好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按照课本的思路,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书后面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

  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际上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学生没有主动地思考,没有猜想和创造。对于“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没有思考。课后我认为这样的操作是肤浅的,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作用,不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

  我想时间如果能回到上节课,我将会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看看能否有多种新颖的、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出现。

  如果是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发现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他们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将会非常深刻。这种不依靠教师暗示、授意的探究,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这种真正意义的探究中,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才是有价值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