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是人教实验版第十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是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立体图形是学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想象。前面两个单元都没有整理复习专项内容。本单元特意安排一个整理和复习板块,这足以说明整理本单元内容是非常必要。着眼复习课和练习课不同,复习课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深化、扩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针对学生的弱点,查漏补缺。要充分发挥复习课的作用,避免将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复习课应当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因此,本节课我尝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经历了“自学—巩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思维培养”四阶段。
一,尝试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回忆,自我梳理,整理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首先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让学生猜一猜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出课题。再直截了当地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让生明确今天学习本节课的目的,并有方向可循。接着放手给学生自己完成“整理表”,最后引导全班交流,完善整理表,形成知识网络。这一过程,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整理中来,巧妙的帮助学生从概念,公式,单位,进率等角度去整理知识点。学生都能快速完成整理表,对计算公式的掌握较好,但在引导全班交流时,发现学生对排水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二、再现“难点”,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12条棱的分组、排水法理解不透,导致解决问题时不够灵活,阻碍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有待培养与发展。我从以下3个问题入手,发展空间观念,知识巩固。
(1) 长方体6个面中,只能有2个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只能相对,不能相邻。
(2) 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3) 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能独立完成问题(2)和问题(3),但语言组织不够严谨,问题(1)的解决比较困难,从中反应出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待提高。立足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此环节我借助了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较直观地再现并解决了这些“难点”,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直观基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三,强化基础训练,促进知识再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而必要的基础训练是再现知识的最好手段。本堂课,我在学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了疑点追踪后,直接出示如下解决问题,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
生生商行做了一个长方体灯箱,长0.6米,宽0.5米,高1米。
1、焊这灯箱框架,至少需要多少米的钢管?
2、灯箱上贴着一圈商标纸(底面不贴),这商标纸至少多少平方米?
3、这灯箱占空间有多大?
接着抽3个出错的学生板书,学生自己相互订正。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四,灵活运用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本节课我力图挑战性和思考性。从学生掌握到的知识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于是,我设计“找不变量、割拼、排水法、铺瓷砖”四种类型的思维突破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一至两题进行挑战与突破,最后教师借助课件引导理解问题的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本节课重点解决了“排水法”,问题:一个从里面量长是80厘米,宽是5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中,装有200L的水,亮亮把一块珊瑚石完全放入水中,这时水深50.5厘米,这个珊瑚石体积是多少?学生一开始不能快速提炼200L水是“水体积”这一知识,我借助课件引导理解,在动画演示放珊瑚、水上升的过程,让生明白“这时的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要求珊瑚石的体积,就得用总体积—水的体积,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得以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方面表现的还不错,学生也学到了我预期想让他们学到的东西。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在练习题的表现形式上都是以文字出现的,显得有些单一,如果有实物图就更好了。其次是,一节课复习完后,应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由于时间关系就草草收兵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达到灵活调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