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秦风学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现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4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本单元内容,从微观的世界介绍了世间万物的构成,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本单元没有试验,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中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等内容非常的抽象,对于初三的学生难于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很多,难点也很多,是学生两个月来的第一块硬骨头,其中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相关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的计算。如果这单元的内容不被掌握,整个初中化学没法学,中考没法考。近一个月的时间中,在期中考试之前,终于结束了这部分的内容,以下是我对本单元教学中,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作业安排和习题讲评中一些问题的反思。

  课时一、原子的构成

  本课时内容分为两部分: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分为两节课教学。

  第一部分原子的构成,这部分内容与初二物理中学习过的内容有些重复,物理中说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因为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所以原子整体不带电。本节课的重点是: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2、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无难点。我的设计:从学生已知的知识点入手,结合书本的两张表以及flash演示,请学生自己观察,讨论。

  首先是三种粒子的带电情况和质量情况,再补充核电荷数的概念,最后是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等式的推导。结合书本的练习,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整节课用时很短,因此我认为该部分内容不需要一整节课,可以与相对原子质量合为一课。核电荷数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读的时候读成核/电荷数,有助于学生理解。书本的两张表包含了很多的信息,充分的运用好两张表格,可以挖深出不少有用的.信息。如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整体不带电的原因。《评价手册》中的题目,可以安排在课堂上完成双基要览部分。

  第二部分相对原子质量,书本对概念的介绍过详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我,事后我发现,定义部分不一定要介绍的详细,实在太抽象,说不清,只要记住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质量忽略不计。关键是运用,也就是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为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打基础。教学过程中,借用表4-2和表4-3,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等式。

  课时二、元素

  本课时内容分为三部分: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分为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介绍元素的概念。重点是物质,原子,分子和元素之间的关系。了解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内容涉及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转换,很难很抽象。其次就是考纲要求的记忆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设计之初,我做了课件,但我听了老教师一节课后,决定放弃课件,用板书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一边记笔记的同时,一边理解,加深记忆。从学过的物质引入,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强调组成,构成的区别。然后画图表,表达出4个名词的联系。最后让学生自己找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4种元素,运用谐音“养闺女贴”,学生感兴趣,记得牢。教学后感觉在4个名词的辨析和联系上,学生,尤其是女生,不好掌握,尽管结合着例子讲,但是从学生反应上看,还是抽象,弄不懂。我有点后悔,这部分是书本要求的重点,不能不讲,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一下子理解这么多,很难。这部分的练习也不多,考试时候不会出到具体的题目,是不是不该这么大张旗鼓的讲,浪费时间呢?

  第二课时。介绍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重点就是介绍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微观),然后就是背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部分,书本安排在这里,只要求了解一横行是一周期,一纵行是一族,介绍元素周期表现在发现七个周期,16个族,每个单元格的信息。教学的时候,我只是在课堂上把表4-3上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读了一遍,想让学生下去自己背,实际上学生回去基本上不背,应该在课堂上让他们背,然后结合练习,在课堂上完成记忆,但这又很耗时。元素符号的意义,举个H的例子,再举个Fe的例子,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书本的资料部分介绍了从元素名称的偏旁部首看它属于哪种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因为没有介绍核外电子排布,所以内容犹如隔靴搔痒。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在第三课时结合核外电子排布,介绍了什么样的在一周期,什么样的在同一族,为什么同一族化学性质相似。

  课时三、离子

  本课时内容分为两部分: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两节课完成。

  第一部分,核外电子排布。我在教研员面前开课,准备了很久,结果效果不好。本部分的重点是:1、核外电子根据能量不同分层排布。2、画原子结构示意图。3、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种类的概念。难点就是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许多学生会认为电子在核外的轨道上运动,实际上不是轨道,而是电子层。这部分内容很抽象,又没有生活经验可循,只有书本图4—9。现在我觉得不需要对学生解释如何分层,说不清,就两句话: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2、能量越低的电子越往内层排。第二是画结构示意图,

  上课的时候,我先让大家画稀有气体的,然后找出规律:8电子稳定。然后是金属,非金属。后来教研员教我一手,《评价手册》双基要览第一题,在课堂上完全围绕这一题展开教学,全在里面了,以后一定要改。

  第二部分,粒子的构成,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了解原子为了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此时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阴阳离子的概念通过看书得出,重点是读写离子符号。另一个重点就是书本79页最下面的表,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有关原子团的内容,书本说的不清不楚,教学时,我还跳到后面,介绍五种离子,现在看来,像那样蜻蜓点水式的讲还不如不讲。《评价手册》拓展延伸的题目也非常的好,4个问题包含了所有的知识点。

  第四单元、物质购成的奥秘

  该单元非常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分为三部分:化学式的概念和读写,化合价的相关运用,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分为8课教学,4节新授+4节练习。

  书本写的很不好,在没有说化合价之前就把化学式的命名和读法说了。在讲化合价的时候,简单的用一句“化学上用化合价表示原子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带过,非常的含糊,重点放在运用上。整个教材比较乱,至少我看不懂思路。我参照了我旧教材,为学生补充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然后从共价键、离子键的角度,从根源上谈化合价。我的本意是好的,结果不大好,新教材这么写,有减负的需要,更是因为运用和概念没什么关系。这里的学生基础很差,共价键、离子键对他们来说太难理解了,以后不能这么干。看来我又犯了完美主义的错误了,人教版的教材还是能面向各个学校的学生的。

  教学过程中,我第一节课在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介绍了化学式的概念和意义后,跳过了书本上化学式的读写,介绍了化合价,结果效果很差,算是我上的最差的一节课了,还是一节公开课。整个结束后,我发现学生对命名掌握的不好,原因就是上课的时候一带而过的原因,我再次宣誓:蜻蜓点水似的讲解不能再说了。化合价是重点和难点。这个东西学生没法理解,死背化合价吧,对学生又很困难。编口诀吧,两个礼拜都有人没背下来,这些记不住,化学式和化合价之间的相互推求根本就无法完成。第二节课介绍化合价,从共价键、离子键说,时间明显不够。第三节课讲相互推求,方法比较好掌握。一说一举例,学生全懂,但是一到练习,全蒙掉了,事实上,现在学生在化学式和化合价之间的相互推求的题目中出现问题,就是不会背化合价的原因。第四节课,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半说半练,上课的时候,我觉得设计的有些仓促,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很多孩子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练习就布置下来了,结果只能随大流。4节新授课我都没有给学生布置硬性的作业,这是个很大的失误,这里的学生实在不自觉,如此重要的内容以为我和他们玩了4天呢。最后一天相对分子质量的运算,我布置了书本上的练习题,让学生写在作业本上,强调作业格式的规范。第二天我做了认真的批改,还写了评语,结果发现大家写的不好,第二天我退回去一半人重写,订正。

  化合价的概念不必纠结,运用才是最重要的。说到运用,无非是化合价和化学式之间的相互求算,再者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运算。这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计算,要说难吧,真不难,小学数学水平的计算,但是其中包含的化学意义却比较难。以我的经验来看,运用的东西,需要反复的练习达到熟练,这部分类容也是接下来学习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基础。练习的机会并不少,书本课后练习,评价书册,补充习题,加上我复印的试卷两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