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学反思范文(通用五篇)

马振华

  中班教学反思1

  前些日子,我教孩子们画大头像,开始我很担心他们画不好。我既想让他们用铅笔先画,又觉得铅笔画不好,擦来擦去失去了本真的色彩。于是我就让幼儿直接用黑笔画。

  我先给幼儿讲解如何画大头像,让幼儿不断的观察人物的形象特征,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当我开始让幼儿在纸上画的时候,我看了每一个小朋友的作品,让我非常的惊讶,他们画的人物居然基本上都是一个模样,全是扎的马尾辫子的小姑娘。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的思想已经被老师禁锢了,产生了一定的固定式。都是圆脑袋,圆眼睛,长头发……我让幼儿停止了绘画,继续给幼儿看一些特别的案例,观察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特征,让幼儿了解到每一个人物有不同的特征,并不一定脑袋都是圆的,有的可能是椭圆的,有的可能像一个三角形,什么样的形状都有可能,让幼儿的思维不断地开拓。眼睛也有各种各样的,有睁眼的,闭眼的,有大眼睛,小眼睛,而且各种形状都有。于是我又让幼儿重新绘画。

  这时我终于看到了我想要的效果。有的小朋友画了一个正方形的脑袋,梯形的身子。而有的幼儿在画的时候,由于带笔还不能像大人一样流畅,画出的脑袋有点歪歪扭扭,而眼睛又放的位置并不是恰当的位置,我刚想制止,突然意识到这样的作品或许真的会与众不同。当孩子把自己的画画好后,我发现人物果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那种感觉就是“孩子的味道”。有的幼儿在一开始不敢下笔,在我的鼓励下,努力的在自己的画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孩子在添加五官的时候,不像大人,他们有很多奇特的想法,鼻子有的选择用三角形来装饰。当一幅幅作品被他们描绘出来后我才发现,原来孩子的想法真的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所画出的人物,让我感觉与众不同,甚至意想不到。

  我突然意识到有很多时候,老师都把孩子的思想固定化了,经常会指导孩子你画这,你这样画,那样画。然而孩子或许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世界是跟大人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尽可能的让孩子去展示自己的世界,不要过多的干涉,让作品中具有孩子的味道。

  中班教学反思2

  今天我观察的是别的班级幼儿的角色游戏。我发现有个孩子很特殊,他参与了多个角色游戏。

  区域游戏开始,他选择了“兵工厂”,刚开始他非常投入地在“兵工厂”里制作“子弹”,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兵工厂”走出来,参加了两个“阵营”的对垒。他把手中的纸团扔向对方阵营,并开心地喊:“总司令,你看我炸死敌人了。”接着,他莫名地把手里的“枪”扔给我,“指挥”我跟他战斗。我并没有行动,这时一个纸团投中了我。他看见我被“手榴弹”投中了,便带着我到了“医院”,还告诉“医生”我的手臂受伤了,问我疼不疼。等“医生”帮我“包扎”后,他带我走出“医院”。来到“超市”门口,他问我:“你饿不饿,要吃什么口味的面包?”然后他帮我选择了几个“面包”,接着开始和“店员”讨价还价。“这三个面包多少钱?”“八十五块。”“那么贵,便宜一点吧,打个折吧,老板。”“好吧,算你八十好了。”听到“店员”给八十的价格,他特别开心,转过头来得意地看着我说:“我厉害吧,我很会砍价的。你有带钱吗?”我摇摇头。他说:“那你跟我回‘兵工厂’拿钱吧。”接着,他带我回到“兵工厂”拿了八个雪花片,又回到“超市”说:“老板,八十给你,三个面包我买走了。”他把三个“面包”塞给了我,然后带着我到了“娃娃家”,拍了拍帐篷说:“这是琪琪家,这是他们的院子。喂,琪琪,客人来了,快出来迎接啊。”看到琪琪从帐篷里走出来,这个孩子又问我:“你要留下来做客吗?还是跟我去‘游乐园’玩?”做好客,他带我来到“游乐园”,走到几个纸箱前说:“这是游戏机,这样打一下就可以抓到很多玩具了。”说完他玩了一遍让我看,然后让我尝试。他自己则又回到“兵工厂”制作“子弹”。游戏结束时,他把“子弹”收进篮筐,把锤子送回“游乐园”的箱子,把我手上的面包送回“超市”,把我手臂上的纱布送回“医院”……看到这一切,我忍不住问他名字,看见我在写他的名字,他接过我的笔说“我来写吧”,然后歪歪扭扭地在我的纸上画了他的名字,而我也记住了这个孩子。

  如果以我往常的思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这个孩子的游戏行为,我会认为他漫无目的,一会儿到“兵工厂”“医院”“超市”,一会儿又到“娃娃家”“游乐园”,然后又回到“兵工厂”,整个游戏过程中,他在各个区域间窜走,而且似乎并没有认真地投入到游戏中。但是在今天,我参与他的行动,观察他的游戏情况,关注到他最真切的反应,发现其实这个孩子的游戏水平是很高的。首先,他能扮演多重角色。在“兵工厂”时,他是工人,能参与制作“子弹”;到了“医院”,他是家属,会介绍伤情,懂得关心“伤者”;到了“超市”,他是顾客,会讨价还价;到了“娃娃家”,他是客人,懂得敲门;在“游乐园”,他是“游客”,会玩游戏机。其次,他会以物代物,把雪花片做成“枪”,把纸团当作“手榴弹”,把雪花片当成“钱”,把箱子当成“游戏机”,等等。再次,他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假想很多游戏情节和行动方式,不仅懂得自己所选角色兵工厂工人的职责,也知道有人受伤时该把伤者送到医院处理,买卖东西时可以讨价还价,到了人家家里要敲门,到了游乐园可以玩游戏机,等等。最后,他有非常好的整理习惯,能把用过的材料分别送回不同的区域分类归放。

  今天的观察分析让我想起了自己班上也有几个串区奔走的孩子,我总认为他们是“问题”幼儿,不认真参与游戏,游戏水平低。现在看来,我对于他们的行为关注太少,没有发现他们游戏的真实细节。应放下偏见,走近他们,去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中班教学反思3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潜在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中班幼儿年龄小,还处在未成年期,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本事,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然而,孩子的安全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我们不可能整天跟着孩子转,仅有教给他们学会自我保护的本事。在围绕着幼儿园课题"充分挖掘幼儿、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一主线,我设计了本次社会活动——《神奇的电话号码》,经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真正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进取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才能使幼儿自我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在本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能充分研究幼儿的学习特点,注意资料的综合性、趣味性,寓教于生活和游戏之中。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孩子是社区的一分子,在社区这个大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物,也都对孩子起着无声的教育作用。我发此刻生活中,幼儿虽然明白了一些急用电话,但还不会正确使用,为此,我利用经常发生在孩子周边的生活经验,专门组织了本次专门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报警知识。从而,真正体现《纲要》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精神。

  众所周知,这些安全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我们都明白兴趣是人们进取、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幼儿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幼儿将日常社会生活常发生的具体事件进行分类,明白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会迅速求助相关部门。再而,利用游戏、情景表演等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学习拨打110、120、119电话进行求救的正确方法。

  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已掌握了初步的报警知识的,便设置了游戏活动——"打电话"是小朋友常见而感兴趣的,所以,整个学习过程中幼儿热情高涨,兴趣很浓,进取参与整个游戏活动,乐意的表现自我,到达了活动目标,学具的供给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从而,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真正体现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

  其次、为幼儿供给相互交往、共同活动的机会与条件。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努力建构进取、有效的师幼互动。"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进取互动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引导幼儿与别人讨论,充分调动幼儿看、听、说、动脑等各种感官进行探究问题。当教师提问:"该怎样办,我们一齐来想想办法?""我们应当怎样正确拨打电话呢?"……让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构成合作学习机制。连平时胆小的都忘乎所以地和同伴讨论,幼儿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发展了口语表达本事。

  另外,中班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些报急电话号码不必须全记住,仅有经过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牢记。所以,在延伸活动中,我在活动室摆放许多电话玩具,供幼儿游戏时练习拨打电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时提醒幼儿、教育幼儿,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中班教学反思4

  这学期我被调配到了中一班。对于一个刚刚带完大班的教师而言,总觉得中班孩子们在自理本事方面有些欠缺,加上经常听到家长来倾诉孩子在家什么事都不做,不会自我吃饭,不会自我穿衣,自我的玩具不会整理等等,所以我针对这些情景,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安排。

  在活动中我首先用了提问的方式导入,"你们的小手会干些什么",让幼儿为活动中儿歌进行仿编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幼儿领悟到自我在身体方面的成长。

  我根据儿歌的资料进行了活动前教具的准备,用图片的形式将儿歌表现出来,顺利地引导幼儿理解并掌握了儿歌的资料,简便地解决了活动的重点。在我的引导下,活动中幼儿能将自我的照片、物品进行简单的讲述和比较,并能说说"自我在家会做哪些事"。经过让幼儿自由讲述,满足了孩子们"我要说、我想说"的欲望。之后我就借助课前根据儿歌的资料制作了相关的图片(爸爸、妈妈、奶奶、我、衣服、小脚、桌子、花灯),在我朗读儿歌时,按儿歌顺序一一出示,这样幼儿就能很容易的看着图片把整首儿歌念出来。我还在活动中带孩子们团体朗读,并且采用了接力朗读和单人朗读的方式,激发了幼儿朗读的兴趣,加深了幼儿对儿歌的记忆。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我在活动只重视了幼儿的记忆诗歌资料,却把仿编忽视了,只是我把孩子们会做的事,编入儿歌中,却对于教学目标没有完整地完成。我觉得,在活动中应当让幼儿用"我会xx"的句式进行大胆的表述,并根据孩子们说的资料及时的,使幼儿把儿歌中的资料自然的迁移到了自我的现实生活经验中,也自然地进入了第三大环节创编儿歌中。这样孩子们才能进取地创编出自我的儿歌,让他们体会到了创编的欢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下次在开展这个活动时,我必须会围绕目标来实施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班教学反思5

  《神奇的圈》是中班主题《弯弯绕绕》中的一节生成的美术活动。缘于孩子们对弯弯绕绕物体的认识和感受。语言《什么东西弯又弯》、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等活动的开展为这个活动做了一个前期铺垫,所以基于幼儿的认知本事,生成了这个美术活动。

  如何开展这个活动呢?我把活动目标定位在:

  1、进取主动参加绘画活动,体验表现圆形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欢乐情绪。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图形的变化。

  3、用不一样的绘画方式在圈圈上添画,使其变成不一样的物体。

  中班的孩子对于想象画还接触的不多,主要是自我的生活经验不足,还有就是绘画技能的缺乏。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展开合理的想象呢?首先我把自我的语言风格定位在简洁、直接。其次在教师出示的范例上进行分析、考量,争取尽多的吸引幼儿。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美术活动先出示一幅成品范例的模式,而是用16K的画纸粘贴成一本画册,每页画纸上按圈数的数量递增画好。开始出示时,幼儿看见的是白纸上仅有一个圈,这个圈对于幼儿的概念来说只是一个单一的圆,幼儿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我直接给了他们一个经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圈,也能够叫圈圈。接下来,我给了幼儿一个变式,在幼儿闭眼数到三的时候一个圈圈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朵。于是在幼儿的惊奇和感叹中,又翻出了第二页。第二页上,还是一个圈,由于第一个圈圈的直观引导,所以幼儿的兴趣大增,一下子想出来好多能够变化的圈圈图案,如太阳、手镯、棒棒糖————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在出示两个圈、三个圈、四个圈时幼儿的想象较快,幼儿充分利用了自我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这些圈圈融入自我认识的物体中。

  这样一路下来,孩子的想象思路打开了,在观看教师添画的过程中感知了添画的技巧,为亲身操作供给了基础。

  在幼儿操作中,我也领略到了孩子们想象本事之丰富,一串飘动的风铃、电话机上一个个数字按钮,一条条蠕动的毛毛虫、一只只飘舞的蝴蝶都跃然纸上,一个简单的圈圈在孩子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作。在活动最终环节中,一般都是以评价孩子的作品后结束活动。这次活动中,我还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在孩子自我介绍了作品中的圈圈画后,出示了两幅教师的范例。在这两幅精心准备的范例中,教师把不一样的圈圈画物体进行了合理布置,成了两幅画面完整、结构合理的绘画作品。我想经过这两幅作品不仅仅让幼儿欣赏圈圈画的各种变化,重要的是传递给幼儿一个"美"的概念,让幼儿提高美术欣赏本事的同时,促使幼儿画面布局和建构本事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