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有几个地方我觉得处理得比较好:
1、讲到菌类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时,我把课本的示意图转化为表格,
学生一目了然,更利于理解和记忆。
2、讲菌类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时候,先布置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内容,
课上交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学生可以拓展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3、讲共生的时候,学生会举很多课外的例子,学习气氛一下被激发,通过这些例子,学生能更加理解共生的意义。
不足之处: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的任务,只有一小部分能自觉完成,大部分同学还是没有重视。虽然已经用了加分的股利措施,但还是无法激发大多数同学的主动性。这个与生物学科的地位有一定的关系。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生态系统及细菌和真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一节生物教学活动。是我经过多次讲课后,总结经验教训所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提出播放视频,直奔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思考、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实践着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然后让学生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边的细菌和真菌使人和动物患病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借助实物、图片、文字和视频,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探讨根瘤等共生现象的形成机理及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了发生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共生现象及其作用。
在“评价实验方案”的技能训练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反思,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个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析,明白了各个实验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多个活动,来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体现着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参与、探究及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如何去预防某些疾病,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