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老师教学反思三篇

孙小飞

中职语文老师教学反思3篇1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能力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尝试了以下做法,现总结归纳如下:

  一、让学生学会"仿"作文,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必要和有效地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大量素材。进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读写舫》、《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早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

中职语文老师教学反思3篇2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

中职语文老师教学反思3篇3

  已经初二了,班级里的孩子们依然故我:周杰伦依旧迷得死去活来,逢新版必买;女孩子头上的发夹,色彩斑斓,样式百变,每日放学必集结成堆,交流新得;自习课上,三教九流,忙着学的、忙着乐得、忙着说的、忙着闹的,老师身影一现,顷刻风平浪静,接下去便有傻坐的,神游的,盯着书一节课不翻页的,成绩下来,满室长吁短叹。垃圾扔了一地,问谁扔过,请前来打扫,满室寂寞,你看我,我看你,都说:是他!没有是我。课间偶遇兄弟年级的班主任见我揶揄笑曰:“又来信了。”作为班主任我好不尴尬。气极,伤心大呼:素质,素质都哪儿去了?严格管理兼慈爱宽容、诲人不倦又补习不断,既而荐良方,树榜样,无奈何,耕耘辛勤,只能使表面秩序井然,并不能改变其本质。家长求救之声仍时时耳闻。家长寄希望于老师的教育,而我举目四望,无数教育者曾尝试过的“良方妙计”皆是治人之道,理人之策。外力的束缚,在当今这繁华的的事实面前,多么苍白?------生活的精彩,学习的艰辛,你怎能让这些懵懂的孩子守住一颗好奇而不安分的心?

  教育中的外力,决非打开成功教育之门的钥匙。人之自救是其生存之道,人之自育是其发展之本。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唤起自我教育的渴望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我们对一个人直到成年都搀他走路,用过多的玩乐和满足去喂养他,这样做只能在它的精神里播种空虚于无聊。”[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环视四周,我们的孩子们,自私、虚伪、逃避责任、生活目的模糊、喜爱浮华与安逸,他们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你是最重要的。你是最棒的。这没错。但这似乎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果我们这样说:孩子,你与这世上每一个人一样,都是重要的;孩子,只要你努力不懈,你就是最棒的。那该是怎样的一番教育天地?我们要唤醒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我们要唤醒一个孩子对人生奋斗、对高尚无私的渴望。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追求卓越珍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人人都可以释放它的神奇来,只要我们知晓用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方法启动自己的心灵和躯体。”故而,我理解了孩子们在人生路口上的茫然无措,作为一个引导着我要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取心、自尊心、自律心、责任心。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给学生教育自我比安排他怎样度过星期天困难的多,要抓住他的手不放直到他走出校门,一下子被摆脱了各种校规和限制的自由空气陶醉的不知所措,那要困难和复杂的多。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能解决上述困难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是语文教师,很自然的,我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选择了教育的途径。每周四下午作文课,我们要结合课内学习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的扩充。我选择了讲故事的形式。对于十四岁的孩子们来说,这仍是很令人兴奋的。第一则故事讲的是《磨房里的马和驴》: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每日一同生活、一同劳作,并无不同。但这驴子磨磨时眼是蒙着的。一日,马儿有幸被玄奘大师选中,经历了千难万险,十年成一事,终于完成使命胜利归来。与驴子老友见面,甚是欢喜,尽言其十年来路上的所见所闻,驴子很是羡慕说:“你真是了不起,吃了那么多的苦、走了那么长的路才会有如此多的见识呀。”马儿却说:“老兄此言差矣。咱兄弟俩走的路可是一样长啊,您不是在磨坊里也辛辛苦苦走了十年的路吗?”听到这儿,一些灵气的.孩子抿嘴笑了。我问他们笑的缘故,他们回答:“老师哪里是在说驴,其实在说人。”我也乐了,追问:“怎么就由驴变成人了呢?”几个调皮的孩子说道:您要借这驴子,说我们中有些人只知道每日瞎忙活。此时我不再笑了,他们毕竟已经长大了,有些时候是很敏感的。讥讽不是目的,启发才是追求。我正色道:“大家想过白马和驴子同样的忙碌,而命运却为何截然不同吗?”全班陷入了沉思,我喜欢这种笼着思想的课堂静谧时光。“是因为白马有明确目标,驴子只会稀里糊涂的在原地打转。”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又忍不住想笑,是很快乐的,“那你看我们班级中,有多少人准备好了去作万里远行的‘白马’呢?”他看了看四周的同学红了脸说:“丁聪是,李烨是,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是。”那一刻,班级寂静无声,很多孩子红了脸在沉思。

  第二则故事出自《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藏》一文,我读道:“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来的自我挽救的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坐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用温火慢慢加热,青蛙悠哉游哉的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的不能承受时,却在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进滚开的沸水中,他却能倏忽越起而逃生。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难来临,才发出无奈与惊奇的慨叹?---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蓦然、对安乐享受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拚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在也决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只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慢慢的被社会淘汰了。”读到这儿,我觉察,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现出一种光彩---我想那是触动心灵的一种沉思。我继续读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再也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无奇,回头好好审视一下你自己,你都是怎样度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逛,仍旧在书桌前发呆消磨光阴,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孩子请你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巨大的宝藏,那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身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钥匙。”停顿了片刻,我对沉思中的孩子们说:“下面的阅读内容由你们自己安排”直至下课教室里无一人讲话,无一人发呆。一改往日的浮躁与喧闹。

  教育中不存在一次教育就成就一个人一生教育的奇迹。但我想假如,我能在故事中叩响孩子的心扉。近来班级中的孩子有了一些变化:叫嚷着少了,静思者多了;地上的糖纸少了,积累本上的文字多了,闲散者少了,匆忙者多了;要求照顾的少了,给别人讲题的多了-----我悄悄的注视着这些变化,心里想:“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让一个人关心另一个人,让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决心让这世界因自己的人生而美丽。孩子,我要唤醒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