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秦风学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教学反思1

  这节课中,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朗读不够,如果能指导朗读,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我本来计划学完后分组表演,觉得在排练时学生就会再读,读中、演中品味人物内涵,可学生确是笑声不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注课堂,反思课堂,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课堂。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教学反思2

  ①《负荆请罪》这篇文章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文本旨在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位,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在课前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它,同时针对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我找来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于是在分析课文蔺相如说的那句话时,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果然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

  ②教学设想成功: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能够千古流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感人,不仅仅是因为司马迁艺术创作的水平高,更主要的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在吸引着我们,活在我们心中的是廉颇的异乎寻常的真诚和蔺相如的异乎寻常的大度……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从人物形象入手是比较恰当的',因为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根据这样的设想,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

  课外延伸,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教学中我适时地让学生边演边学,并在学后用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再演课本剧。学生们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不但体验了剧本的情趣,对人物鲜明的个性也更进一步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