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14课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孙小飞

五年级14课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五年级14课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一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我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学会预习的优势,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上做了一点尝试: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全文脉络,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教学中,我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第三,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比如课文的第二段,这一段分三方面来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一是介绍了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总面积19120平方米和坑内兵马俑总数近8000个;二是介绍了一号坑的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620平方米以及坑内兵马俑总数6000个左右;三是介绍了一号坑上面的主要设施和作者的观后感。因为条件所限而无法让学生欣赏到相关的录像片段,所以仅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去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是很困难的。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想到了用我们的教室、全校学生总人数作为参照对象。我先问学生我们的这间教室大吗?他们说挺大的。我又问他们我们学校学生多吗?他们说很多。接着我告诉学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个平方米,我们全校学生数大概在1000个左右,然后我让学生去计算一下三个俑坑的大小和一号坑大小分别相当于几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和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分别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几倍,他们计算出的结果是:三个俑坑大小相当于956间教室的大小,一号坑的大小相当于713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8倍,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6倍。看着自己算出的结果后学生们不由得发出了阵阵的惊叹声:“哇,三个俑坑竟然这么大啊!”“这么多兵马俑啊!”“果然规模宏大!”……

  可见,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室、学校、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新课程软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我在这一节语文课堂上有机融合了数学内容,使学生的技能交叉迁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五年级14课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二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组课文——“中国的世界遗产”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就课文本身来说,条理非常清晰。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三个特征,即“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作者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采用细致描绘兵马俑的神态以及作者展开的合理想象,让孩子们感受到秦兵马俑的“举世无双”,从而萌发民族自豪感。因此,从文体特点入手,本篇课文的教学,我着力于创设情境,以“游客”自由活动方式的模拟性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孩子们的自读自悟。课文在表达上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三个板块的内容相对比较均匀,似乎需要面面俱到。但是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只有“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才能真正实现略读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中,我详细处理课文的第三个板块(第8自然),略处理其他两个板块,切实引导学生想象、感悟秦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期间,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关注作者描写的方法,真正地使学生自读自悟:感悟内容、体会写法、获得情感,力求“得意、得言、得法”。

  基于以上的教学设计理念,经过五次预案的详细修改,我比较顺利地上完了培训班的这一节展示课。课后,回忆着自己上课的直接感受、顿悟,听着老师们精彩的点评、指导,我还是有很多感触的。

  课堂上,在初读课文后,引导孩子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通过一个“锦囊妙计”的点拨,很自然地指引孩子们关注到课文的过渡句,巧妙地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讲清楚、明白,并有效的梳理了课文的脉络。同时,教会了孩子们可以利用课文中一些关键语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等)来概况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而在教学课文主要内容——秦兵马俑的三个特点时,我采用板块移动的教学方策略,自读感悟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小游客”游览秦兵马俑。“小游客们”可以鸟瞰整个兵马俑坑,感受 “规模宏大”;也可以近看每一尊兵马俑的样子,领略“类型众多”;还可以细细端详兵马俑的神态、表情,细品“个性鲜明”。“小游客们”边看边想象,边读边体会,自读又自悟。在随即进行的第一板块学习——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中,主要是抓住孩子们的感悟,直击作者写作的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感受整个兵马俑坑宏大的规模。其中作者运用到的“想象”,班级的孩子们未能感悟到,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视觉感悟(图片)的方式直接带过了!课后感觉,其实可以再铺设一个台阶帮助孩子们体会,这样可能会更好!第二板块学习——体会兵马俑“类型众多”这一特点,由于文字表述比较浅显、表达形式雷同,孩子们很能读懂,所以我因势利导,以反复朗读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秦兵马俑多种多样的类型,并辅以资料的补充,让孩子们见识到众多的兵马俑!而课文的第三板块是兵马俑“鲜明的个性”。这一内容是我整节课的重点,既作为主要内容、重难点,又作为提升认识的阶梯,激发情感的切入点。因此,我力求把这一块教学做足、做细。主要通过朗读、想象的方式,将兵马俑的神态、动作与作者的想象结合起来品读,做到揣摩语言文字,感悟秦俑形象、体会人物情感。主要预设三个层面的教学实施策略:第一层是“读懂内容,感悟精美”。通过朗读课文所描绘的兵马俑的神态和动作,通过想象、模仿兵马俑的神情,让孩子们的脑海中勾勒出兵马俑的形象,感悟到“每一个兵马俑都是一件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第二层是“读懂写法,体会精妙”。我出示了另外一段平淡的文字,通过对比朗读,感悟作者运用“想象”这一方式的精妙,即将兵马俑写生动,写逼真了!第三层是“以佣论人,品味价值”。教师引导孩子们透过一个个鲜活的兵马俑,去想象当时秦国的人们,树立兵马俑塑造的真实的形象,赞美兵马俑逼真、高超的雕刻艺术,间接地体悟到它的历史价值,更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真实的课堂呈现之后,我还是感觉自己整体上给人感觉比较着急。原因是自己原本的教案预设时间是超过40分钟的,因此在教学中,难免有赶时间的情绪在,语速也较急促,可能有环节没有走好,尤其是对于课堂的精彩生成点没有把握住。而像《秦兵马俑》这样历史味较浓、人文性浓郁的课文,作为一名女老师,我本身是不敢尝试的,甚至是望而却步的,但是今天的大胆尝试,还是给予我很多信心,今后我会大胆地去尝试不同的课型、不同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