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四篇

马振华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 基本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遵守纪律,学习习惯良好,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成绩不够理想,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耐心细致地做好班级工作,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二、 教学目标及要求:

  知识与技能

  1、 1000以内数的意义,认、读、写1000以内的数以及比较大小。掌握数的读、写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 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3、 口算和估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4、 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笔算和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5、 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初步含义,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写分数,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6、 千克与克的认识。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感受并认识千克与克,通过动手实验知道1千克=1000克,工作计划《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7、 24时记时法。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

  空间与概率

  1、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

  2、 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3、 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统计与概率:

  1、 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会用表格或简单的条形图表达统计的结果。

  2、 初步理解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些或小些。会用“偶然”、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三、 主要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2、 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练习题型多样,精练,备好课,上好课。

  3、 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和转化,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争先意识。

  4、 教学中尽力能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教师做到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手,脑,眼的协调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识。

  5、 切实做好七认真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 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7、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8、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反馈,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好记录,做到心中有数,逐步提高,全面发展。

  四、 课时安排:

  1、 除法 9课时 第1—2周

  2、 认数 5课时 第3周

  3、 千克和克 4课时 第4—5周

  4、 加和减 7课时 第6周

  5、 24时记时法 3课时 第7周

  6、 长方形和正方形 5课时 第8周

  7、 乘法 11课时 第9—11周

  8、 观察物体 2课时 第11周

  9、统计与可能性 4课时 第11—12周

  10、认识分数 3课时 第13周

  11、整理与复习 4课时 第14周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2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认数,千克和克,加和减,24时记时法,长方形和正方形,乘法,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整理和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认识“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了解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理解10000以内数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及整百数乘一位数。

  能正确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母不超过10),能读、写分数,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感受并认识千克和克,通过动手实践知道1千克=1000克。

  了解24时记时法,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

  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统计与概率:

  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搜集、整理数据,会用表格或简单的条形图表达统计的结果。

  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些或小些。会用“偶尔”、“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分析数的组成→探索数的读法与写法→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学习万以内数的过程,以及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摸球、抛小正方体等活动中,经历分类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用数据描述现象以及判断可能性大小等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简单地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

  4.情感与态度方面。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通过教科书里的“你知道吗”栏目以及报刊书籍、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在教科书和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四、课时安排

  全册教科书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习4课时。

  全学期大约有30%左右的教学时间可以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

  在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方面,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以及知识的拓展、应用等方面,都可以使用机动的教学时间。各单元的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 除法 ........................ 9课时

  二 认数 ........................ 5课时

  三 千克和克...................... 4课时

  四 加和减........................ 7课时

  五 24时记时法..................... 3课时

  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 5课时

  七 乘法..........................11课时

  八 观察物体.....,................. 2课时

  九 统计与可能性.................... 4课时

  十 认识分数...................... 3课时

  十一整理与复习.................... 4课时

  五.教学方法与措施

  1、 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学生自己能学懂的知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和练习。

  2、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函数、集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4、 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5、 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主动探究解题方法。

  6、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安排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例题和形式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及数学游戏。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班级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三年级共一百七十多名学生,其中近三十多人是外来打工子女,还有八十多名留守儿童,十多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源复杂。知识状况参差不齐,有优等生,亦有学困生。加上一些学生习惯不好,教学困难大任务重。三年级第二学期是很关键的一学期,计算不准是中差等生的棘手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主要抓快速计算训练;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样是学困生的通病,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强化辅导;容易骄傲是优等生的大忌,时常告诫、谈心可以让这一部分学生正常过渡。总之,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的数学素质要常抓不懈,不能掉以轻心。

  二、学期课时安排:

  学期总课时、新授课时、复习课时、测试课时、机动课时

  80、64、8、8、2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2、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和方法。

  4、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5、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6、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7、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8、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9、结合实例感知生活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0、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1、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二)、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2、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能力。

  3、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4、在几何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5、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活动中,进行观察、实验,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6、在研究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7、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三)、解决实际问题方面

  1、能应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能在理解面积含义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今年本人担任三(3)班、三(4)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学习数学,在数学上有所收获,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三(3)班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有24人,女生有20人;三(4)班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9人。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测量,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三四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五、学困生辅导

  1、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他们。

  2、经常家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在校表现告诉家长。

  3、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