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个性健全发展,是推进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但是其基本目标是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具体目标如下:
(1)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并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
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创意和成果。
(4)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至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研究性学习的参加对象:三-六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由校长室、教导处、政教处等负责人组成。负责整体规划,全面部署。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实施要点 实施者 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
召开动员大会,明确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题领导小组 第2周
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成课题小组,选举组长。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计划。教师成立相应的课题指道小组 课题指导组、课题小组 第3周
实施阶段
课题小组确定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案;指导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课题指导组、课题小组
第5至17周
第一阶段
(1)、课题小组进行资料查阅、社会调查、实验、探究、参观、访谈等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
(2)、指导小组参与研究过程并作必要指导。
第二阶段:
课题小组根据集体意见,不断完善、改进方法与手段,继续进行研究。
第二阶段
(1)、课题小组撰写研究报告。
(2)、评审小组对各研究课题作出终结评价。
总结阶段 1、指导小组对研究课题汇总。
2、撰写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 课题
指导组 第18、19周
五、实施过程管理
1、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始终是主体。指导教师只是适度参与,负责对整个过程的帮助和指导。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方法指导、要随时跟踪检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调整研究计划。
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组织学生外出调查的活动项目,要报请校领导的批准,确保学生的安全。
3、成果汇报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小论文、小创作、小发明,可以是操作表演、研讨会,可以是展示专栏、墙报等。
一、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他们爱表现,好活动,对外部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另外,他们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绝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
二、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致力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着力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课题研究类是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为主要目的。项目(活动)设计类是以研究操作问题,提出实际解决办法为目的。本学期的研究内容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更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而不仅是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间接的知识;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在亲身实践中,使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华。具体说,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亲身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要义。只有参与进去,才能体验出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不易,才能感受到书本上每一项知识的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克服困难,顽强进取的酸甜基苦辣,才能品尝获得成功的无比喜悦。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提不出问题,就无从谈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无从知道围绕什么主题收集分析资料信息,更无从着手总结提练研究的成果。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3、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
4、分享与合作。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人共同承担素任、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是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研究性学习为同学们的人际沟通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开展研究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要发扬团队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
5、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是研究性学习追求的高尚人文精神。真理的追求,需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在通向成功的崎岖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才能到达终点。研究性学习虽不能与先辈们的上下求索和科学家们的创造历程相比,但同样需要同学们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进取的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才干是我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与时代前进方向一致才能创造出价值的成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社会实践,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四、实施措施:
1、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3、适时评讲,强调学生们通过交流实现对研究经历、感受、成果的分享。
3、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指导。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略)
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实践的能力,带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社会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的体验。围绕“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让学生在活动学习”的教育理想,贯彻落实市教研室关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建立一支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
二、主要措施:
(一)教师指导要落到实处: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指导不能只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忽略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偏重书面的方案完成,忽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主题活动不能浮于表面,缺少深度。
(1)指导教师要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编写活动设计,参考设计:主题来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
(2)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应有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
(3)指导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 指导如何选择主题,到哪里去找问题?怎样把问题变成研究课题?指导制订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的内容,如要做什么?怎样做?做成什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指导查阅文献资料,需要哪些资料?可以从哪里找到这些资料?如何整理资料?指导学会社会调查,如确定调查的内容,确定调查的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整理调查数据,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指导学会整理和分析资料,对记录的目的,记录的原则,记录的方法进行辅导。指导选择成果表现形式,有文字类:课题研究论文;有实物类:模型,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网页,广告;在选择成果表现形式的原则、方式方面给予指导。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和研究成果:可以写小论文、活动日记等。
(4)指导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科学评价。
(二)管理落到实处
1.细化管理制度
(1)制订实施计划: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年段实施计划;班级实施计划。
(2)成立年级研究组,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3)建立随堂听课制度,将该课程列入六认真检查和考核的项目。加强对该课程实施的随机检查,努力杜绝随意占用该课的情况发生。
(4)提倡集体备课制度,但不提倡案例共享,每位老师应根据班内实际情况,独立设计特色性方案,积累规范的资料.
(5)制定奖励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奖励办法,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晋级、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2.细化研讨制度:
(1)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一次校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面向全校开放,及时作好活动的总结、评价和记录。
(2)年级组两周一次研讨形成制度,每学年每位老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 (3)注重规范的积累过程性资料,如:学生活动活动方案、活动日记、学生搜集的资料卡、学生调查表等。
(4)细化学生评价:对学生的 评价要注重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课堂观察、开放作业、专题汇报、个案调查、实际操作等评价过程中互相评价,让家长、社会力量参与评价。
(5)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每月活动一次,重点交流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努力通过课题研究,指导和推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体验和经历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学期我校本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与兴趣爱好,立足校本,开发乡土教育资源,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供以下活动参考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活动方案设计
课题名称 野菜飘香
适用年级 五、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