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同学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同学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需从他们发展的实际和可能动身。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需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协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小朋友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示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示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获主题、也提倡儿童自身从生活实际动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观察、用自身的心灵去感受、用自身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发明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动身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出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自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二、教学措施
1、全面掌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掌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维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生长。教师充沛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规范第三局部“内容规范”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掌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规范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协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协助儿童获得相互联系的、不时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获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空虚、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发明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和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效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时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身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布置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布置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效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课时布置
第一单元第1课——寻访大师的童年——2课时
第2课——大师成才的故事——1课时
第3课——大师在我身边——2课时
第二单元第1课——班级风景线——2课时
第2课——一次运动会——2课时
第3课——班级小明星——2课时
第4课——我们的班级报——2课时
第三单元第1课——美丽的大自然——2课时
第2课——动物、植物和我们——3课时
第3课——美好的家园——2课时
第四单元第1课——我们的社区——2课时
第2课——社区的文明——2课时
第3课——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2课时
第五单元第1课——我长大了——2课时
第2课——生长档案——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