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教学设计范文

李盛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1

  一、教 材 分 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生态系统”是七年级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四节。这一节是对前面“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三节的总结和深化,又是学习后面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归纳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2、应用所学生态平衡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态现象。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生态系统》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较密切,而且学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即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所以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探究性合作学习。

  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合作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学提出问题

  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自学本节内容,提出1~2个问题,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学之间自行解答。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三、实施探究

  1、首先观察描述。

  通过CAI课件,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逼真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然后进行环节过渡:这些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组成呢?

  2、观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1)通过CAI课件,供学生观察,教师层层设问:

  ①看到了什么?

  ②想到了什么?

  ③昆虫、树、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由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归纳出其组成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师进一步设问: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观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教师设问:

  ①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②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并举出身边的实例。

  ( 3)小组合作连食物链。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图,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生物图片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

  ①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连到最后。

  ②箭头指向取食者。

  ③时间1分钟。各小组交流展示合作的结果,小组之间先进行互评,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

  (4)展示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

  ①有多少条食物链?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

  ②如果蛇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关系,以引出食物网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这张生命大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5)进一步探究。

  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为例,4人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出示这三种生物的图片道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结果,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6)阅读“资料分析”讨论下面问题: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C、有哪些途径会破坏生态系统?我们从身边哪些事情做起可以保护生态系统?

  D、依据本节内容制定一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小组代表展示各题的答案,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强调: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3、展开讨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环境破坏的典型事例和有关图片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情感教育。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这样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种,就把它的天敌统统杀掉了,实际情况如何呢(教师出示两种选择)?4人小组展开讨论,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维。在此基础上明确: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界应和谐发展。

  四、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构建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正体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在活动中学习感悟。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参与课堂学习。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思考、学习,既展现了自我,又学到了知识。而且老师也转变了身份,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一份子,形成师生互相交流、其乐融融、共享合作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自己也是生态系统当中的一分子,使得学生能够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

  生产者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

  1、自学教材P23,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认真分析P23的“资料分析”,思考教材中的三个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3、认真阅读P23—24的内容,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和作用,并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4、拓展反思

  (1)一片森林中所有的生物能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2)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

  学习任务二: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真阅读教材P24—25,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理解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自学教材P25,将插图中的生物用箭头连接起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然后思考教材中的讨论题。

  3、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

  4、拓展反思:根据P25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

  学习任务三: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自学教材P26的内容,知道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阅读教材P26,结合插图,认真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思考P27的两个讨论题。

  3、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4、拓展反思: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破坏,为什么?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生物实验室中的水族箱里生活着水生植物、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水族箱能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

  2、有些人爱吃蛙肉,为此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五、诊断评价

  (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组成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D阳光、空气和水组成

  (2)植物生活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A呼吸作用B光和作用C人类提供D动物提供

  (3)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阳光→草→鼠→蛇→鹰B草←鼠←蛇←鹰

  C鼠→蛇→鹰D草→鼠→蛇→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