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六篇

刘莉莉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的:学会打三拍子的节奏

  学生会背唱整首歌

  学生能边唱歌曲边跳舞蹈

  教学重点:学生边唱边跳

  教学难点:掌握好三拍子的节奏跳舞和唱歌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师生互相问好。

  同学们咱们之前认识了不少伟大的音乐家,那么今天咱们接着认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巴赫

  简单介绍巴赫 (课件:音乐家之父-巴赫 1685年出生于德国,他是伟大作曲家,古典音乐大师,同时又是演奏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有室内乐、协奏曲、古钢琴曲和管风琴曲,

  要想真正了解巴赫就要从了解他的音乐开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巴赫的世界,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他的其中一个作品《小步舞曲》。

  1、聆听歌曲范唱(音频)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的唱起来,这样,我们先来体验这首歌曲。)

  这首歌是根据《巴赫初级钢琴集》中第一首小步舞曲的第一乐段旋律,由前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吴国钧填词而成。)

  (师:巴赫一生写过很多首小步舞曲,而教材上推荐的这一首,

  不仅是巴赫小步舞曲中比较著名的一首,而且是巴赫全部作品中较为 流行的通俗作品。)

  2、再次播放音乐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要求:请同学们在演唱中特别要关注小步舞曲的音乐以及节奏特点。)

  节拍:三拍子 强弱规律:强 弱 弱 速度:中庸 风格:典雅高贵

  3、学习打三拍子的节奏强弱规律:强 弱 弱

  4、教师带唱谱子两遍 要求节奏准确

  5、带唱旋律一遍要求把歌曲的舞蹈性唱唱出来

  6、唱歌词,要求三拍子节奏的强弱规律要在歌声中体现出来

  7、背唱歌词 要求节奏准确旋律具有舞蹈性

  8、同学们大家是怎样产生小步舞的吗?为什么不叫大步舞或者别的什么舞呢?

  起源:法国民间一种宫廷礼仪舞蹈为小步舞所写的乐曲就叫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是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原是法国的土风舞蹈,十七世纪中叶,大约1650年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

  9、说了这么多大家想不想看看小步舞是怎样的呢?

  播放小步舞的视频资料《皇后宫廷小步舞》

  10、学跳小步舞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小步舞难不难呀?(不难)那么你们想不想跟着老师学习几个小步舞的简单动作呢?(想)

  11、边唱边跳小步舞曲

  (师:明确了小步舞曲的音乐特点,再次演唱的时候,可以把我们以往学习音乐的经验迁移到这里,用我们的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来!让我们来当一回宫廷里的舞者和乐手,把男孩子的绅士风度,女孩子的典雅高贵融入音乐中,边唱边律动……)

  1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13、总结

  同学们咱们今天学习演唱和跳了《小步舞曲》,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歌曲中男孩的绅士风度和女孩的典雅高贵带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要勇于谦让平时走路要抬头挺胸不要养成弯腰驼背的毛病,你们做得到吗?(做的)

  好!那么咱们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想像、揣摩“春水”“小树”的隐喻意义。

  2、诵读积累一些优美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3、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可以通过一些初生的生命图片(婴儿、新芽、树苗等)或一些激发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语言入手。

  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1、开篇揭示话题

  2、以“一江春水”喻示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状况。

  3、以“一棵小树”喻示生命的力量。

  4、点明、深化主题。

  二、学生质疑或教师设疑

  参考问题:

  1、文中描述的一些景象的喻意分别是什么?

  2、两个比喻的含义是否重复,为什么?

  3、如何理解春水汇入大海,大树回归泥土的心态?

  4、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5、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所揭示的哲理?

  三、学生可以通过诵读、讨论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材料学习,丰富感受

  五、畅谈“苦与乐”,写一句或一段最有感触的句子,班级交流或编辑成一个小册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推行“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新课程标准也有了较为深入的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确立了新课改的目标与方向。旧的教学思想、教学体制、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等旧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新规定、新要求相冲突或相违背。我们所秉承的陈旧的灌输式教学,以及迫于升学压力的苦学苦教,时间加汗水的做法已跟不上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已不符合现在学生学习的口味。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厌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下滑等等迹象表明我们必须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打造高效课堂。我个人认为“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与推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价值

  通过对“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其价值: 1. 模式推广要依附于课堂教学,又服务于课堂教学,使这一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借鉴现有的理论经验指导教学,促进教学,使二者相辅相成的发展与完善。 2. 通过开展“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来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使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引导者,课堂教学的开发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享受素质教育。 3.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切实落实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做到生生交互、书生交互、师生交互、组内交互、组际交互、生媒交互齐举,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 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理念,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发挥教师的教学效能,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重在“导”,学生落实“学”,以导学案为依托,导学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一) 、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问题要精心设计。

  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 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导学案编写的具体要求

  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 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更不能直接照搬教辅资料。

  6.“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以形传神”的描写方法。

  2、感悟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培养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语

  讲课之前,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巨人”?

  (①身材高大异乎常人的人②童话里指比一般人高大、而往往有神力的人物③比喻有巨大影响和贡献的人物。)

  音乐家贝多芬身材矮小粗壮。“病魔夺走了他短暂的生命。他为什么能称之为“巨人”?(音乐上的杰出贡献)

  仅仅因为如此吗?学完这篇课文,相信你会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初识名人

  课前大家广泛搜集了贝多芬的资料,我也给大家准备了几个小题目,谁来回答。

  同学们对贝多芬有了这么多的了解,想不想感受一下他的《命运交响曲》?听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

  听《命运交响曲》片段,交流感受。

  生1:感觉很震撼,很有气势,仿佛是激烈的敲门声。

  生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宏伟的充满哲理和英雄史诗般的巨作,贝多芬创作了6年时间。此时的他已在无声的世界里孤独地挣扎了二十余年,为了创作,他用一枝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里,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在作曲时用来感受音符的律动。靠是什么力量使他超越了自身的痛苦,为人类酿制出玉液琼浆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

  三、走近名人

  1、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谁先来读一下生字?齐读。结合课文说一下词意。

  2、课文从客人来访谈起,请你概括其中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与贝多芬会面──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

  四、解读名人

  1、作家何为写人物传记非常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他从哪些方面描写贝多芬?(肖像、语言、神态)

  2、我们先来剖析肖像描写部分,谁来读?

  3、请你按照“从中,我读出了一个的贝多芬。”这一句式,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读外貌描写部分,交流。

  ① 外貌:(双肩、眼睛、嘴)—坚忍无比

  ② 比较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片断,比较写法的异同。

  (相同:观察角度相同,着眼点相同

  不同:课文抓住典型特征,语言简练,着力表现贝多芬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选文描写全面细致,突出了贝多芬相貌平庸甚至丑陋,与下文写贝多芬不朽的贡献、伟大的人格相对比。)两段描写各有千秋,都服务于作者的写作目的,都能以形传神课文尤其如此。

  ③ 写法:以形传神

  仿写练习:抓住某位同学的一个面部特点写一、二句话、交流。

  4、内心(语言)

  古语说:言为心声,透过贝多芬的语言,我们走进他的心灵。揣摩贝多芬的语言,说说你的理解。我从《贝多芬传》里摘录了几句话,希望能给你一点提示。

  ⑴ 一株树:苦闷、绝望热爱自然

  ⑵ 火山:坚强与厄运抗争、献身音乐

  ⑶ 心里的音乐:用生命创作

  ⑷ “永恒”:超越自我音乐相伴(用苦痛换来欢乐)

  5、概括贝多芬给你的总体印象:独立坚强,严肃善良、热爱自然、酷爱音乐、不屈服于厄运。课后阅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和以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你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五、感悟名人

  1、作者为什么称贝多芬为“音乐巨人”?

  信念、巨人、贝多芬

  2、拓展延伸:

  贝多芬不屈的信念深深震撼了我们,然而,以顽强的意志搏击神圣风浪险滩的又何止贝多芬一人?

  请你说出直面人生苦难的杰出人物有哪些?

  (他们,都是信念的巨人)

  3、贝多芬用不屈的信念和卓越的才华为世界音乐史谱写了辉煌的乐章,战胜痛苦的欢乐征服了所有的听众,下面请你聆听贝多芬音乐演奏会片断,同时打开课本第二页的彩图,凝视他的双眼,联系自身实际,边听边写下你的感受,语言力求精炼。

  交流

  4、结语:人生的道路上难免有凄风苦雨、激流险滩,但只要我们用信念做桨,意志做帆,坚信人生的航船定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顺序、脉络,理解赵州桥的特点。

  3.了解石拱桥的特点,激发对桥梁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本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清字形,读准字音

  洨()河匀称()张鷟()桥墩()惟妙惟肖()

  2、释词:

  (1)巧妙绝伦

  (2)和谐

  (3)惟妙惟肖

  (4)匀称

  (5)推崇

  (6)古朴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的解释

  “桥”。桥是这么简单,但桥又是充满魅力的,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

  一身。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桥的这些特点。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3)检查预习

  2.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文意

  请生阅读课文,师指导理清思路:

  (1)石拱桥的特点(第1—2段)(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第3—9段)

  (3)中国石拱桥的发展(第10段)

  《中国石拱桥》是篇科技说明文。在本文中,作者从石拱桥说到中国石拱

  桥,又说到中国石拱桥中的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末了,说到中国石拱桥的发展。这是运用从一般引向个别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章法清楚,结构严密。

  现在,我们按这个顺序逐步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3.请思考下列问题:

  (1)石拱桥有些什么特点?找出有关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2)我国石拱桥有些什么特点?试概括。

  4、细读课文第五节,研究赵州桥的特点。

  作者在说明赵州桥的特点时,先总述,然后从四个方面进行分述。在整个说明过程中,既说明了赵州桥有一般石拱桥所共有的特点,又说明了它独有的特点。从课文里找出有关语句,哪些是属于共有的,哪些是属于独有的?

  5.指导生理清顺序

  (1)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2)文章抓住哪些特点说明,又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

  三、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推崇()②和谐()③惟妙惟肖()

  2.按注音填字组词。

  ①桥dūn()②xiáo()河③饮jiàn()④ɡǒnɡ()桥

  3.下面四个句子,说明不严密,不准确的一句是()

  A.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D.全桥结构匀称,和四面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数据。

  2.阅读课后练习三两篇短文,比较其文体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理念】

  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⑴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⑵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⑵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