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的习俗及意义

王明刚

大雪节气的习俗

1、腌肉

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通常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在经过长达半个月的密封腌制后,人们会将腌肉拿出来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2、封河

北方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往往出现在大雪过后。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3、进补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大雪后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可以适当吃一些时令的柑桔类水果。由于大雪时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等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可常喝喝姜枣汤抗寒;用薄荷油防治鼻炎,消痰止咳。

大雪节气意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节气,太阳黄经达255度。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大雪时节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大雪一定会下雪吗

实际上,每年大雪节气前后,我国从南到北真正降雪的地方并没有特别得多,雪量也没有特别大。毕竟,以降水量来说,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我国自江南以北的整个冬季降水量都是偏少的。

那么,不下大雪的节气为何要叫大雪呢?实际上这个大雪,以及前面一个节气小雪,讲得是下雪的概率问题,或者是积雪的概率问题。就好像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小寒,并不是说天一定会很冷,而是形容地面结冰的程度一样,大雪意味着下雪的可能性在增大。也有学者认为,小雪是初雪来临的季节,大雪是积雪出现的季节,这也有一定道理。小雪的时候,雪是随下随化的,而到了大雪以后再下雪,地面上就有积雪了。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分为三候,用来更准确地描述节气的气候特征。大雪的三候是:“初候,鶡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初候,鶡(hè)鴠(dàn)不鸣。鶡鴠,据两晋郭璞《方言》云:“似鸡,冬无毛,昼夜鸣,即寒号虫。”古人认为这种鸟属阳,非常好斗,所以用来比喻斗士。但大雪节气是至阴的节气,所以到了大雪前后鶡鴠也不再鸣叫了。

二候,虎始交。大雪是至阴的节气,所谓“反者道之动也”,至阴之中也蕴含着阳的种子,这是古人阴阳转换的观念。作为猛兽之王的老虎,感受到天地间些萌动的阳气,开始有了交配的行为。

三候,荔挺出。荔是一种植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马兰花。这种植物的根系非常发达,可以用来做刷子。大雪节气前后,这种植物“感阳气萌动而抽新芽”,同样体现了古人阴阳转换,盛极而衰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