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关于年兽的故事。相传古时候过年为了驱赶年兽人们会亮起灯火,燃烧爆竹用爆竹炸裂的声音将年兽吓走,从此来保证一年的平安。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根据古籍的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可见,在古时候的正月初一,人们会在鸡鸣天亮的时候在庭前燃放爆竹,而爆竹最初的作用就是用来驱邪禳灾的。
古时候的鞭炮其实就是源于火烧竹筒之后发出的声响,古时候人们在山里就用燃烧树枝和竹筒这样简单的方式驱逐野兽。后来有了火药,将火药装进竹筒里更获得更大的威力,所以鞭炮也叫最爆竹、炮仗等。在后来有了纸质的爆仗就和现在的鞭炮差不多了。
到了现在,我们已经不相信有年兽或者是山精鬼魅,但是我们还是沿袭了春节放炮仗的传统。
春节的传统习俗
随着历史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人们生活情趣的丰富,“年节”活动的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起来。
在汉代,人们在无法抵御灾难之时,信鬼信神,故在年终到来之时,一面欢度佳节,一面驱疫疠、除恶鬼,故在除夕这一天要削桃木梗制成捉鬼仙人神荼、郁垒二人的形象,立于门上,以防鬼进家。这一习俗传到朝以后,人们因刻木为人形太繁琐神荼、郁垒二人的名字,挂在门上,称为“仙木”或“桃符”,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为了加强驱鬼击鼓驱鬼除瘟疫的舞蹈——逐傩。
这原始巫舞的“逐傩”舞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在汉宫廷中亦成为一种规模盛大、仪式隆重的驱鬼逐疫活动。在“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之际,金鸡长鸣,新年来临,人们要放爆竹驱鬼、祭祖,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喝“椒柏酒”,饮“桃汤”,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可压邪气,制百鬼。“元旦”这一天还要拜年,走亲访友,互致节日之贺。
春节的这些活动,在汉代已基本成形。魏晋南北朝以后,只把“服桃汤”改为“饮屠苏酒”。
到了唐代,除夕时的傩舞已发展成为傩戏,朝野都举行。同时,还兴起“守岁”之风。门神由唐初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来代替神茶、郁垒。到了五代和宋时,又由钟馗画像来代替;由此衍生出的还有年画,多以历史人物、花鸟鱼龙、五谷六畜为题材。
春联也在此时产生,与春联相关的是贴“宜春方胜”字,即将红绿纸剪成方块,大者如斗,正方径尺,小者如升,边方数寸,上书“财”、“喜”、“吉”、“祥”等字,贴在门楣、谷囤、米缸上面。
民间傩戏又派生出跳灶神的活动。即乞者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粉墨于面,跳踉街头,各产人家施舍钱米,直到腊月二十四日为止。跳灶神不仅含有驱邪之意,尚有送灶神上天为主人言说好事之图。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等级观这些习俗加上了礼制之意。同宗族拜尊长,二是亲戚拜访,三是官宦互拜。由“官宦互拜”衍生出“投刺”之风,即送名片或‘这种“投刺”又叫“投帖”或“飞帖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
春节的来历传说
传说一:“年”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总是在春节前夕出来祸害人类养的猪鸡牛羊,有时候还会攻击人类,人类深受其扰,再也不能过一个好年,因此就集思广益驱赶年兽的办法,这时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站了出来,提出建议说只要各家各户的人们点燃柴火,贴上大红窗纸,敲起锣鼓,放起鞭炮,那么年兽就不会再过来了,人们听了照办后,果不其然,年兽一看到红色窗纸,一听到锣鼓声和鞭炮声就落荒而逃。因此每年春节人们就会敲锣打鼓,鞭炮不停,是为驱赶年兽,也为迎接春节的来临。
传说二:争花治天下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传说玉皇大帝派弥勒佛下凡治理人间,这件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如来佛很生气,觉得玉皇大帝偏爱弥勒佛,才派他去而不是自己去,因此就找玉皇大帝理论,玉皇大帝为两边都不得罪,因此就给了二位佛两盆花,说谁的花先开谁就去人间,哪知如来佛小点子多,借着机会换了花盆,因此在第二天开了花,所以如来佛下凡管理了人间,不过弥勒佛也管理了一天人间,这一天正是春节,人们为纪念弥勒佛在这天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所以就定这一天为春节,每年这天都热热闹闹的过。
传说三:纪念黄帝
这个故事是历史上的一个说法,说是黄帝与蚩尤大战时刚好是农历正月初一那天,而那天黄帝也正好战胜了蚩尤,从此开始了新的时代和纪年,百姓高兴之余就把这个节日定为春节,用来纪念黄帝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