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的习俗
节令习俗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立春前一天被称为节分,人们为了驱邪纳福,便产生了一系列活动。古人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深信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认为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神灵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古人重视祭祀文化,立春是依据黄道推算出来的,当天象“斗柄指寅”时,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黄道吉日举行祭祝祈年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并祈求丰收。立春后气温回升,万物苏萌,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范围陆续开始。
民间习俗
送春牛
汪曾祺先生在文章《岁交春》中,就记述了他的故乡高邮送春牛的情形:“立春日有穷人制泥牛送到各家,牛约五六寸尺许,涂了颜色,有的还有一个小泥人,是芒神……送到时,用唢呐吹短曲,供之神案上,可以得一点赏钱……”推而广之,大约江南送春牛仪式都差不多。
贴春牛图
有的地方是在堂屋墙上贴一幅画在黄纸上的春牛图。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过去在农村,立春时节,农民都喜欢买一本老黄历,作为劳动生活地参考。老黄历上面一般会印有“春牛图”。
咬春
北方一些地方立春日要吃萝卜,谓之“咬春”。吃生菜,食春盘。《月令广义》卷五:“唐人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这里的生菜就是我们常吃的韭菜。而在南方则是吃春卷。春可咬可吃,有趣有诗意。
戴春胜
“胜”,古时人们的一种头部饰物,有人胜、华胜、幡胜等多种形式,可用多种材料制成,其中纸制最为方便。春胜各有地方特色。唐宋时盛行制春幡,谓之“春胜”。春幡为长条形,如凤凰展翅。妇女用乌金纸或布帛剪制成燕子、鸡、柳枝、花卉、蝴蝶等花鸟虫卉样式,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意在禳凶邪、求吉利。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大人小孩,也可把春幡戴于手臂上,男左女右,作为立春的标志。
其他地方立春习俗
有的地方的立春日,妇女要用红布缝制雄鸡,五彩布条作尾巴,缝在小孩子衣袖上,谓之“戴春鸡”。或者简单点就用五色布条缀于孩子衣袖。更小的孩子除了戴春鸡,还要给孩子眉心用朱砂点一点红。就连大牲口也要打扮一下,头上系红布条迎春。
而在山西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胸前或衣袖上。广州地区则在立春日击鼓驱疫,祈求平安。陕北一些地方立春日要画红。清晨起来,在院墙、大门、粮囤、磨盘、树干上画个红十字,牛、羊、猪等家畜头上也要用朱砂画上红十字,以表示喜气洋洋、红红火火迎春到。
春天来了,但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冰天雪地。但人们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水暖三分。”细细闻,会嗅到夜晚空气中有一种淡淡的清新的香甜气味,不再是秋冬季灰尘、落叶味。
“春打六九头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去自然界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春风吹散了梅梢雪,迎春花开了,黄灿灿的招人眼。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天暖了,日子长了,不能再日日游玩闲逛,俗语“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勤劳的人们过完新年,立春后便开始新一年的劳动工作。
立春养生注意事项
注意保暖
立春的时候,是冬去春来的转折期,这个时间也是寒向暖过渡的时期,此时冬季还尚未完全结束,气温还未转暖,所以人们不能过早减掉冬衣。并且此时的温度变化比较大,一旦气温下降,人们有过早减掉冬衣,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防止旧疾
到了立春的时候,人们要做好防病保健,这个时候天气由寒转暖,所以此时也是各种疾病肆虐的时候,在春季疾病开始发生和流行,所以人们需要注意调养预防。平时应该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还需要保持所处室内的空气清新。
起居养生
立春之际也是万物开始复苏,这个时候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升发,人们也需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平时需要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想要自己的身体更好,需要戒怒戒躁,顺应春季肝气升发的特性,这样可以使气血和畅,做到乐观向上的好心态。
适量运动
此时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各种不适容易趁虚而入,应加强锻炼,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但不易剧烈运动,大汗淋漓,可以适量做些不剧烈的锻炼,比如散步、瑜伽太极等。
注意护肝
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面往外调动,在这时候应该注意养肝,中医认为肝主情致,因此此时主要是护肝,注意对肝脏的调养,防止“肝火上升”,拥有良好的好心态,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疏肝理气。
饮食调养
冬季很多人都在进补,但立春之后,进补要逐渐减少,此时应适当吃一些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如油菜、韭菜、香菜、洋葱、白萝卜、茴香、白菜、芹菜等,以顺应天时。不宜食酸食物,如橙子、橘、柚、杏、柠檬、乌梅等。
宜甘减酸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健壮,人可延年益寿。因为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在春季多发的原因之一。故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新鲜蔬菜、水果、干果等,以养阳敛阴、养肝护脾。
少吃补品和盐
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是立春后进补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但立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与此同时,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补充水份
立春以后,气候仍然干燥,补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多喝水可促进新陈代谢,以利于消化、吸收,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每天梳头百下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北方立春的传统美食
1.春饼
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而兴于唐。《关中记》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
北京人吃春饼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的饼,经烙制而成。清《调鼎集》记载春饼的制法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但现在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后食用。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各种熟食和炒菜。因其荤素搭配,食物种类繁多,故各种营养成分均很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钾、镁、硒等矿物质。又因平时家中不常制做,故而新颖别致,令人见了胃口大开,可以养胃生津、滋阴化燥,特别适合老人孩子食用。
吃春饼时,每人面前最好放一只干净的平碟子,将春饼置于其上,放上和菜或其他炒菜,卷好,拿着吃。在吃春饼的同时,还可以配些汤水来滋润。春饼宜配绿豆稀饭或红豆小米粥等。但若有一碗酸辣汤,或其他汤类,亦无不可。
2.萝卜
立春这一日,我国民间“咬春”的另外一种食品是萝卜。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还可以增强妇女的生育机能,立春萝卜又称为“子孙萝卜”。
过去“咬春”就是买个萝卜来吃,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李时珍对萝卜更是赞誉有加,认为它“根叶皆可生,可熟,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您看,李时珍开出了一串萝卜的食谱。而且,萝卜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它可祛痰、通气、止咳,甚至解酒、解毒、补脾胃、御风寒。由此可见,吃萝卜表面看来仅是一种风俗,实际上它是古人关于营养、健身、祛病的经验之谈。
民间也有“萝卜上市,医生没事”的记载。萝卜中还有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消除体内的废物,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尤其是白萝卜或者水萝卜,其富含的酶可以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通常,酶能够吸收食物中的淀粉,更能化解胃中的积食,起到很好的消化效果,预防胃痛和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