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有哪些?
1、吃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
2、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有吃豆腐的习俗。
3、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4、喝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一般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一般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5、吃油糕
端午节当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黄桂、玫瑰、核桃仁、猪油做成的馅,下油锅炸。表皮松泡,馅心甜美,外形美观。
6、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7、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8、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9、糖枣糯米饭
端午节,纳西族要吃糖枣糯米饭。糯米饭能温补脾肺、补虚寒,而且糯米会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维生素,大量的磷质、钙质、铁质、蛋白质及脂肪,更加会增加人体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别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进食。
10、吃臊子面
陕西人在端午节当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臊子面是陕西的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
11、吃叶子饽
叶子饽,是玉林人的节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阳这两节属必不可少的美食。关于叶子饽的传说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历史颇久远。到了后来叶子饽渐渐演变成玉林当地一种大众化的地方传统特色小吃。
12、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13、吃艾馍馍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14、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15、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16、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猜疑保健、长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同样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象征的意义则或者南人有别。吃子就算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代表子孙繁殖,有人而且认为猜疑抗御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态就像蛇)。吃茄子则可抗御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
端午节适合吃什么养生
1、苋菜
中医认为,苋菜性凉味微甘,入肺、大肠,生于田间或路旁,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止痢等作用。营养学认为,苋菜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对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可起到促进作用,并能维持正常的心肌活动,防止肌肉痉挛(抽筋)。它含有丰富的铁、钙和维生素K,具有促进凝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并提高携氧能力,促进造血等功能。苋菜还是减肥餐桌上的主角,常食可以减肥轻身,促进排毒,防止便秘。
今天说的苋菜,首选红苋菜,以叶片大而完整、较嫩为主,紫红色较好,萎烂的苋菜则不宜选购。焯苋菜时烫一下即可捞起,防止营养成分遭到破坏,影响疗效。苋菜不耐久放,最好尽快吃完。短期存放可用保鲜膜包裹或放入保鲜袋,置冰箱冷藏。
2、鳝鱼
在河鲜食品中,有“夏令之补,黄鳝为首”之说。因为黄鳝经过春季的觅食摄生,到夏季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对各种身体状况的人都具有滋补功能,故民间还有“夏令黄鳝赛人参”之说,这是民间在滋补食疗上对黄鳝的称颂。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形似长蛇,是一种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和稻田中的鱼类。黄鳝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鳝肉中含蛋白质18.8克,脂肪0.9克,还含有磷、钙、铁、维生素、核黄素和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食品,更是病后体虚、身体羸弱、营养不良者的上好滋补品。
3、鸭蛋
端午为何要吃咸鸭蛋?在中医里是有一定依据的。中医认为,鸭蛋味甘,性凉,有滋阴、清肺、丰肌、泽肤等作用。而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夏季咳嗽、喉痛、齿痛、泄利等病症,是夏日食补与佐餐佳品。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即使端午没吃上,整个夏天也可以吃吃,老中医说咸鸭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劲,营养师称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含钙量、含铁量比鸡蛋、鲜鸭蛋都高,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但是咸鸭蛋的盐分太高,易引起血压升高;加上蛋黄的脂肪含量、胆固醇含量很高,每次不要超过2个,中老年人更要减量食用。
4、茄子
茄子含有龙葵碱,能抑制消化系统肿瘤的增殖,对于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此外,茄子还有清退癌热的作用,因此尤其适合夏季食用。茄子含有维生素E,有防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可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不致增高,对延缓人体衰老具有积极的意义。
由于茄子性味甘寒,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因此,身体体弱,有消化不良、容易腹泻、脾胃虚寒、哮喘、便溏症状的孕妇朋友不宜多吃。手术前也不要吃茄子,麻醉剂可能无法被正常地分解,会拖延病人苏醒时间,影响病人康复速度。
5、西红柿
西红柿中富含番茄红素,它的抗酸化作用能有效地抑制活性氧的活动,抗癌能力很高呢!另外,维生素K能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预防能力,可以说,是女性骨骼的救星!而维生素E则是维持肝脏机能,改善宿醉的好帮手。
水煮西红柿是女性瘦身减肥的好食材,作为早餐或者饭前的小吃,所含的有机酸能令代谢加快,让脂肪充分燃烧起来,解决便秘问题,易胖的体质也慢慢改善为易瘦。西红柿中的维生素大部分都是水溶性的,所以我们在食用水煮西红柿的时候,记得把汤汁也一并喝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