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既然这样,那你知道端午节的饮食习俗有哪些吗?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五月端午节美食饮食习俗和节日知识,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的美食
百姓为了不让河中鱼虾吞噬屈子遗体,将饭团纷繁投入水中;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遂将其包裹起来。这就形成后来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和节日包、食粽子的习气。
而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相传,伍子胥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1、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创造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合座。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歌谣。总体上说,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迥然不同,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相同。但是,即使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粽子,也被中国人吃出了花样。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的粽子有:北京粽子,他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蘸白糖或红糖食用。但是在北方的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
广东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正面方形(金字塔),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品种主要有咸肉粽、碱水粽、豆沙粽等,其中咸肉粽欢迎。咸肉粽主要用五花肉和绿豆,有的还会加入咸蛋黄、冬菇、虾米、瑶柱、栗子、花生等调配为馅,风味更佳。肇庆裹蒸粽是广东比较有名的品种。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稻草灰汤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说一个有特色的——湖州粽,他呈特有的长条形,形似枕头,故有“枕头粽”之称,又因其身形瘦长,中间凹,两头翘,颇具线条美,小巧优雅,故有人戏称其为“美人粽”。湖州粽基本都是纯手工制作,很是考究;用料亦多种多样,如酱油、鲜肉、豆沙、蛋黄等。
2、茶叶蛋
每年端午时节,江西南昌区域都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赤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绝处逢生,平安无事。
3、黄鳝
中国江汉平原每当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饱满,肉嫩鲜美,养分丰厚,不只食味好,并且具有补养功用。因而,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4、面扇子
许多本地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外表捏成各种斑纹,染上颜色,非常美观。这种食俗听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化而来的。
5、煎堆
每当端午时节,福建晋江区域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即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别的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端午节为啥要吃“煎堆”呢?对于这个风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旱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大家说把天补好了,而端午节吃煎堆的食俗就由此而来。
6、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公民盛大的节日,而本地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即是打糕。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即可制成米糕。这种食物很有民族特征,又可增加节日的氛围。
7、大蒜蛋
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节的风俗,每年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格外早,将事前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同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本地,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听说端午节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可避“五毒”,有利身体健康。
8、雄黄酒
看过《新白娘子传奇》的亲们想必都知道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必备特色。据《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也就是说雄黄酒就是用白酒、雄黄勾兑而成的。那么,为什么叫雄黄酒呢?也许白娘娘和许仙的故事有关吧。
民间大概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除,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但是,现代人发现,雄黄酒含剧毒物质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黄酒了。不过,因雄黄具有抗菌、解毒、燥湿功效,故到了端午节这天,还会有人家会以雄黄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黄熏条的,希望用来避邪和预防虫蛇伤害。
9、煎饼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河南人除了吃粽子,油条、麻花、麻叶、煎饼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众多的食品中,糖糕、菜角以及煎饼又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其中,煎饼更是受到河南人的喜爱,而且十八地市各有各的特点,如周口就比较偏爱煎饼,种类也很多,有小米煎饼、小葱煎饼、韭菜煎饼……
10、叶子饽
叶子饽,是玉林人的节日食物尤其在端午和重阳这两节属必不可少的美食.对于叶子饽的传说有许多,已不可考,有一点能够断定的,是前史颇长远.到了后来叶子饽逐渐演化成玉林本地一种大众化的本地传统特征小吃。叶子饽以糯梗两种米磨成粉做成,属蒸制食物,通常单个饽是一巴掌长左右分为甜和咸两种口味馅料,随喜好可放可不放不放馅的通常为甜味放馅料的,则视各人食欲而制。做叶子饽通常是选用芭蕉业,粽子叶竹叶等具有清香味的叶子包着蒸出来的饽泛着浅青色。叶子饽的特征即是色泽嫩亮,口感细致柔软香糯,不粘牙。
11、豆腐
江苏吴江同里,在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赶到菜市场去买豆腐,作为过端午节的必备菜肴。豆腐能够生拌,也可红烧,或做成麻辣豆腐等,随各人口味而定。
<<<返回目录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1、吃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
2、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有吃豆腐的习俗。
过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的时候,也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3、吃茶蛋
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教你做茶蛋的方法:鸡蛋、茶叶、八角、桂皮、花椒、丁香、草果、小茴香、香叶、盐。鸡蛋清洗干净,凉水入锅,小火煮开后再煮4分钟关火焖2分钟。茶叶先冲入开水,静置5秒钟,沥掉水不要,洗干净的茶叶用纱布包起来。准备所有香料并装入香料盒。
煮熟的鸡蛋取出,煮蛋的水倒掉不要,用不锈钢勺轻敲出裂纹,重新放入锅中,同时放入茶叶包和香料盒。加适量盐,加入开水至完全没过鸡蛋,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约30分钟,关火浸泡10小时以上,时间越长越入味。
4、喝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因此不建议内服;一般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一般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5、吃油糕
端午节当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黄桂、玫瑰、核桃仁、猪油做成的馅,下油锅炸。表皮松泡,馅心甜美,外形美观。
<<<返回目录
端午节节日名称
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龙舟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年,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菖蒲节
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节外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