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寒食节的起源由来大全

李盛

寒食节起源

根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但是介子推不求利禄,选择和母亲归隐山林。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功臣,于是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可以扫墓吗

寒食节可以扫墓,因为从古代起寒食节就是一个祭祀的节日,所以是可以扫墓的。

>>>返回目录

寒食节扫墓讲究如下

1.扫墓顺序

扫墓祭祀是有个先后顺序的,许多年纪大的老人都会相当注意这点。一般都是先把墓园或墓地打扫干净然后才是祭祀。由于祭祀是相当讲究风水和礼节的,所以先后顺序尽可能不要出现差错。先后顺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别。

2.时间

寒食节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3.扫墓前须禁食

当我们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只吃食素。另外强调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4.孕妇和幼儿尽量避免扫墓

通常来说怀孕妇女是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的,除了强调风俗外,其实长途奔波对妇女和胎儿来说都是不宜的。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

5.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清明节当日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实在是让人难堪,或者说是相当不吉利的。

6.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扫墓

寒食节扫墓非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扫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属陪上司等。

7.拜祭辈分的讲究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8.坟头长草必须修整

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万万不可使其长出气候。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伤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返回目录

寒食节的食物有哪些

大麦粥

寒食节这天有吃冷食的饮食习俗。为了吃上冷食,有些地方要先准备食物,在《荆楚岁时记》记载这种食物是“大麦粥”。这是一种加了怡糖的大麦粥,或者是将大麦仁水解发酵产生一定比例的怡糖后再一起煮成的粥。陆魁《邺中记》中说:“寒食三日作醋的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著作粥。”这种方法非常特别。“醋酪”,就是煮粳米及麦以后,经冷却而形成的凝胶状的淀粉和蛋白质胶冻。然后把捣碎后的杏仁浆和进去,就成为半流动的粥。所以这个操作叫作“著”,而不是煮。因为禁火,所以要随和随吃。

“醋酪”

和杏仁在未吃时分开储存。《齐民要术·醋酪》则较为详细地说明了醋酪的制法:“与煮黑场同”,这种醋酪实际是用煮怡糖的方法完成第一步,然后再连糖带渣一起煮成粥,冷却后即成醋酪。《齐民要术》中还有一种“杏酪粥”。做法是先将杏仁去皮捣碎,加水过滤得杏仁汁,煮沸,再加人大麦仁,煮得极烂,不稀不稠,盛在瓦钵内冷却,其“色白如凝脂,米粒有类青玉”,能保存一个多月。

子推燕

寒食节

山东胶东地区则有在清明这天蒸面燕的习俗。面燕,古代称为“子推燕”,据说就是为纪念介之推而做的。栖霞的面燕,古朴自然;莱州的面燕,则精巧多样,每个面燕都绘有五彩斑斓的彩画,口中衔一小块红布条,使整个燕子显得栩栩如生。人们往往以制作面燕水平的高低来作为评价一个妇女巧拙的标准。在荣成,清明这天各地都有捏面燕的习俗,是妇女们大显身手的好时机,而对孩子们来说,清明更是个求之不得的节日。过去,由于一年之中吃白面的机会很少,而清明这天不但可以吃白面饽饽,而且母亲们还会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斗儿。

寒具

一种耐贮存、适于冷食又酥香脆美的“寒具”在魏晋时出现,成为上层社会寒食节的节日美食。北魏贾思怨《齐民要术》对其制法作了介绍,其中说,“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和面”,然后油炸,是极为酥脆精美的食品。《齐民要术》称它“人口即碎,脆如凌雪”,所以有人将它取名为“撒子”。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编》云:

“馓子,又名环饼,即古之寒具。”唐人制作寒具时还喜欢沾上一些黑芝麻,使之更香,并取名为“巨胜奴”,“巨胜”即黑芝麻。

巧巧饭

有些地方,姑娘们在寒食节这天要做“巧巧饭”,由于断火的缘故,巧巧饭不能在家里,只能在村外做。姑娘们自由组合,三个一伙、五个一组地一起做。大家带好凑起来的挂面、鸡蛋、米面等以及相关炊具来到村外,有的拾柴,有的垒灶,然后便开始做巧巧饭。做好以后往锅里扔一些用高粱秸等做成的女工用品,然后开始就餐。据说谁要是能吃到女工用品,谁就会心灵手巧。做饭的地点一般会选在小河边,以便于取水,因此这一习俗又被称为“做河饭”。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