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有什么传统习俗
1、冬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对于冬泳爱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础,循序渐进,应该从天气暖和时坚持每天下水,持续进行锻炼。另外,要选择熟悉水岸情况的地点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边的情况,就不要轻易下水,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结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顾。
其实,无论室内运动还是户外运动,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冬季里场地、器械等密度加大,对人体的冲击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时人体的肌肉、关节组织活动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锻炼时更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循序渐进。
2、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3、祭祖祭天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4、吃饺子
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代人延续着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好吃不过饺子”,在秋冬之交,饺子当然是最不可少的美食了。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带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5、补冬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中药为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药。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据常州一些老人回忆,旧时就有补冬的风气,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每到立冬,各大医院的膏方门诊就开始热起来了。
专家提醒,冬季进补宜“温补”,不宜“寒凉”,并不是所有的碱性食物都适合在冬季进补,应多食温性或平性食物。蔬菜类如山药、洋葱、南瓜、大头菜、黑木耳、荠菜、红薯、土豆、芋头等。水果类如山楂、石榴、木瓜、龙眼、橘子、柠檬等。坚果类如栗子、杏仁、核桃等。饮料类如:咖啡、牛奶、豆浆等。
6、拜师
冬季里,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学董(学校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到学校去慰问老师,叫做“拜师”。
有些老师人家,在立冬或冬至这天,像过大事一样,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在庭房挂孔子像,上书“大哉至圣先师孔子”。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礼,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礼毕,学生分头在老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活。
7、冬学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材;“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立冬时节的气候特征
一、热带气旋、强弩之末
根据统计,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个热带气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气旋,还有可能发展到台风强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地点主要在台湾、广东和海南。如果当年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热带气旋比较活跃,如果中纬度盛行经向环流,也就是冷空气强,不容易有台风。
二、华南南北、秋夏两季
立冬期间的华南北部,即便寒风扫过,气温会迅速回升,晴朗无风之时,常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之说。这里往往12月才会进入冬季。
华南南部、台湾以及以南的海南岛等岛屿地区,11月尚未进入冬季。但11月的气温也不是很高,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烈降温的情况,只不过近些年来较少出现。
三、入冬深秋、易有霜雾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本地,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在我国西南、江南,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
立冬时节满汉祭祀隆重
在清代,立冬时节,秋粮入库,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就要隆重举行烧香祭祖活动。汉八旗的祭祀称为“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
汉八旗“烧旗香跳虎神”的祭祖仪式热闹非凡,包括唱、念、做、打等,尤其虎神装扮得栩栩如生,翻滚跳跃,甚至可以在房脊上滚动、翻跃。有的还光着脚穿着一层布的虎爪,跑跳着登刀(即在高梯子上一层层绑上铡刀)而上房脊。如此壮观的场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前来观着,摆腰铃、顶水碗、耍鼓等各种绝活也让人拍手称赞。此外,人们还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种翻滚跳蹦,鲤鱼卧莲,一根花棍玩耍于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还有二郎担山、脚踢花棍、轴辘毛就地十八滚、站打四面、卧打八方,这条棍耍出的花样繁多,为此亦称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39节,精悍神匠能打50-60个节数。
满八旗的“烧荤香”遵照“萨满教”原始规矩,庄严肃穆,一般要持续5-7天。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在头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妇亲自操作,不擦脂粉,就连雪花膏也不抹,不但不用香皂洗脸,而且连猪胰子都不用,只用热水洗脸,用面碱洗手,其他女眷同样如此效仿。淘黄米时双膝跪在地上,灿鲤(兄弟的妻子之间)接过也是双膝跪接,再传递给晚辈少媳妇送到“哈什”(仓房)顶上,用日光晾晒,再淘二遍黄米后,放到小罐中,用薄羊皮扎罐嘴,富户大家可放到二缸中,制作米酒,亦称“糖黄酒”。此酒得在上供这天开罐,由香主东家打酒装瓶,连斟9碗或9盅上供,再一连供上9盘子悖悖(用勃黄米面做的a饼),按照顺序摆供。上供齐全,打开莲花香碟,此莲花香碟系木制,中间有一道香槽,滤上达子香粉末(满族名称安素香,满语土名叫迎山红)。香粉末是用达子香花(山杜鹃花)的嫩叶或嫩枝尖,晒干碾成的香末。槽底垫上香灰,香火烧不着木碟,如此可防火。最少可烧一个晚上,勤添香末,由此香烟缭绕不断,芳香扑鼻。
“烧荤香”还要宰三口猪。第一口猪祭天,第二口猪祭祖,第三口猪祭“歪梨妈妈”。满族宰猪从古至今不用右手持刀。早年是将柞木扦子削成尖放到油锅里炸一下,其锐利无比而用来宰猪。由于用扦子宰猪的技术较差,满人才用左手持尖刀由“萨满”来宰杀。宰猪时,首先将一盅酒倒在猪耳朵里,猪耳朵一扑棱,即表明列祖列宗已领受此猪。此猪必须是公猪“蹭”子,俗称“净”。如果猪耳朵不动弹,“萨满”就着急了,双膝跪下,双手合十念满语祷告,香主带领全家连连磕头,直到猪耳摇动,祖宗领牲了,这才皆大欢喜。一般农家3-5年才能筹办一次“烧荤香”的还愿香。有许多“烧太平香”则是差不多一年一次,大部分不宰猪而以鸡代替,中等农家宰21只鸡,一般农家宰7只鸡,此称为“烧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