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来历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夏、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欢度元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语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旦要吃什么食物
1、饺子
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2、年糕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
3、鱼
年年有余。豆花鱼片酸菜鱼清蒸鲈鱼冷锅鱼烤鳗鱼豆瓣鲫鱼干烧鲳鱼酸辣小黄花鱼糖醋带鱼秋刀鱼泡菜鱼DIY香煎龙利鱼……这么多鱼为什么要吃糖醋鲤鱼呢?鱼昭示新年财源广进,糖醋鲤鱼吃起来甜而不腻,滑而不涩,昭示着日子甜甜蜜蜜,平平稳稳。作为元旦的压轴菜最是适合不过了。
4、糍粑、年糕炸等小吃
对于南方人来说,糍粑、年糕炸等小吃。烤炸出来的糍粑是最饱眼福的,颜色金黄,然后又是圆圆的。不过炸出来的糍粑需要放些糖,或者加上一些佐料才会好吃些。我不推荐炸糍粑,因为经过高温油炸的东西里面的营养等成分都会大打折扣。或者煮着吃。试想一下,冬天在燃得正旺的火炉上放一个小壶,里面热着甜酒,甜酒里有一块一块的糍粑。家人就围在火炉边,端着甜酒,吃着糍粑,谈着白天发生的事情。煮出来的糍粑是温馨的。烤着吃也别有一番风味。有时候在电脑前坐久了,手是冰凉冰凉的。
元旦吃饺子的意义
元旦吃饺子表达了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生活的美好愿望。
饺子在中国是十分传统并且寓意深刻的食物,饺子在古时候,属于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古人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也就是说到了子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另外从饺子的形状看,就像元宝一样,所以元旦吃饺子,也就意味着“招财进宝”。而且饺子里面都是有馅,这是为了方便大家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现在人们在吃饺子的时候还会在其中包上各种各样的“彩头”据说吃到的人就会有好运,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中国台湾地区,人们吃饺子,还要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