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的由来
芒种在农历上的日期并不固定,为每年五月初一前后,此因农历是阴阳历。华北地区有“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的说法,这种情况是阴历算法造成的。按阴历计算,一年实际上是354或355天。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天数要少10-11天,因此必须三年一闰(有时是两年一闰),补充所短的天数。闰月时,节气不是提前就是推后,因而芒种有时在4月,有时在5月。中国农民深知4月芒种由于打春早,节气推前,所以种庄稼就种得早,要种在芒种前,5月芒种,就把庄稼种在节气之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芒种的传统活动
送花神
农历二月初二日花朝节上就会迎花神。芒种已近5月间,百花在这个时候就会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着来年能够再次相会。
此个习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27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者是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安苗
芒种安苗习俗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起源于明初的时候。每到芒种时节的时候,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在这个时候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并且希望保护村民的平安。
芒种节气的文化寓意
芒种正值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这一“收”一“种”道出了人生大事,不过种和收;有种,才有收;种好,才能收好的人生道理。芒种的气候特征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无论从播种和移栽来讲,都是很适宜的。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故民间把“芒种”称为“忙种”,说明到了这个时节,已是农业耕种最忙的季节。民间“芒种不种,种了无用”的谚语,这意味着这时节已是较晚的播种期,必须抢时播种。到了芒种时节,应该抓紧栽插水稻;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芒种”二字谐音,在民间“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播种晚稻等谷类作物的时节。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大忙高潮。民谚“芒种忙,下晚秧”说的就是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芒种时节,水稻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降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我国古代农耕作物水分补充依托于天上降水与地上河流,农耕主要集中在降水充沛与江河水网发达的地区。直到现在,这些地区的农民仍按照节气配合温度、降水来从事农业生产。芒种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午月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从芒种开始一直到大暑,都是一年中万物狂长的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