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源

马振华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既然这样,那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吗?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1清明节的来源和习俗,供大家参考。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节气是一年时序的标志,由于它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清明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它的得名是因为“春分后十五日,一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草木萌芽,生机盎然,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所以江南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华北也有“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和“惊蛰早,谷雨迟,清明春种正适时”的农谚。

那么,清明又是怎么演变成为节日的呢?据《荆楚岁时记》称,从冬至到寒食,中间相隔了105天,古人又说“冬至百六天为清明”,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一天。由于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故古人往往将寒食中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就没有严格区分了。清明也就由农时节气变成了一个节日。

古时清明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禁火寒食,即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这种习俗,据说与春秋时晋国贤臣介子推有关。介子推是跟随晋国公子重耳一起流亡的臣属。君臣在流亡列国时历尽千辛万苦,重耳最后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历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做了国君之后,封赏了大批功臣,惟独将没有自我表功的介子推忘了,而介子推在流亡期间却有割股峡君的大功劳。当重耳想起这件事时,便急忙派人去请介子推。但介子推已携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为了将介子推逼出山,重耳就下令放火烧山,不料却将介子推烧死了。重耳很难过,就把绵山封给介子推,改名介山,这就是今天山西介休县东南的介山。他还规定每年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要严禁烟火,吃冷食,以示纪念。

禁火寒食从春秋开始,先是一天,后为三天,到东汉发展成一个月,甚至一百零五天。这种习俗在三晋地区,尤以太原、上党、雁门、西河等地最为流行。因冷食时间太长对身体有害,故东汉末年改为三天。由于冷食不易下咽.人们在寒食节前儿天,纷纷做“甜饧”,即麦芽糖。有甜甜的饧浆伴着冷食吃,就比较容易下咽了。所以唐代寒食节民间吹箫卖场的小贩特别多,“粥香场白杏花天”、“包饧市喧箫吹”、“箫声吹暖卖场天”的诗句正是对这种习俗的真实描写。宋代,有钱人还用面粉和枣泥做成形似燕子的点心叫“枣锢飞燕”;用柳枝串着插在门媚上的则叫“子推燕”。

现在,虽然清明禁火寒食的习俗已经没有了,但介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却工’‘为流传。每当清明节到来之际、人们总是记起这位“上甘焚死不公侯”的贤臣。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明节的禁忌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而在民间清明节有很多禁忌。如清明忌讳刮风、下雨、阴天。人们认为,清明有风,主早;有雨,会对麦子造成伤害。相传清明不明是荒年的兆头。

在晋北地区,女子禁忌上坟,只有男子才有上坟的权利,上坟之后,回到家要用烧剩饿纸钱剪成门形,贴在门上。临沂地区,忌讳妇女在清明时节回娘家,否则,会死公公。而有些地方就恰恰相反,刚过门的新媳妇一定要在清明时回娘家,相传,不回娘家,婆婆会死。而在山东即墨有青年妇女躲清明的风俗,相传这日天界会有凶神下凡抓俊俏的姑娘。

汉族民间有清明日戴柳、插柳的习俗。清明不戴柳已成为禁忌。这方面的俗谚有许多,如:“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成狗”。“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等等。关于清明戴柳(或言带柳)、插柳的习俗成因,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与寒食、禁烟有关。即从晋文公重耳祭介子推,号令家家插柳禁烟火的故事传说而来。《燕京岁时记》云:

“清明即寒食,又日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莹而已。”山东、河南等旧方志中多从此说。

一说清明戴(带)柳是与祭祖有关,不戴柳是不祭祖。所以世人咒骂不戴柳者“死了变猪狗”,言其不孝,猪狗不如,湖北一带多依此说。还有一说,以为清明带柳的习俗与黄巢造反有关。清人让廉《春明岁时琐记》中云:“……清明日,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斯时柳芽将舒苞如桑根,谓之‘柳苟’。谚云:‘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其义殊不可晓,或曰:

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盖黄巢造反时,以清明日为期,带柳为号,故有是谚也。”。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见得确切。从清明又为鬼节一层意义上来看,插柳、戴柳实则具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巫术作用。清明上坟祭扫,既要拜祭祖灵(图110),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扰。

因柳树在民间信仰中具有驱邪的法力效用,所以要插柳、戴柳,以防不测。至于那些咒语,则不过是为确保此项习俗传承递继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人们在违忌犯禁会遭恶报的恐惧之中,便不能不顺风随俗了。当然,如今,这类咒语的恐吓力已经大大减弱而几乎很少能再使人害怕了,因此,这一禁忌习俗也自然就在消亡之中了。由于清明是寒食节,旧时民间一般不动灶火,忌吃热食,否则,以为要遭神罚的。俗谚云:“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满地。”山东即墨还有青年妇女躲清明(三月三)的习俗。据说这天有凶神要下凡抓俊俏姑娘,因此,这一天妇女忌作针线,一律要出外踏青,荡秋千。这实在是青年妇女出门踏青、玩耍的极好借口。妇女们在这一天玩得十分痛快、开心,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这种说法。刚过门一年的新媳妇也要在清明时节回娘家,俗称之为“换还寒食”。据说,不回娘家,会死婆婆。

而山东临沂地区,则忌讳妇女在清明时节回娘家,否则,要死老公公。

此外,在与农事相关的方面,清明还忌讳天阴、下雨、刮风。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风,主旱;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在黑龙江望奎、山东庆云等地,清明节妇女不能做针线活,俗信动针线者会头目不清。在山东陵县,不能动碾磨。如果清明节恰逢三月三,在山东即墨,据说这天凶神要下来抓俊闺女,青年女子不能在家,要出去躲清明。如果女子已出嫁的不能在婆家,要回娘家,叫做“换还寒食”。不过,在山东临清。则忌讳这天回娘家。在晋北地区,女子忌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