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瘸子铁哥是什么电影 黄瘸子铁哥是那部电影

李盛

1、黄瘸子铁哥是《人山人海》:讲述了铁哥不怕苦难,为弟报仇的故事。同样是改编真人真事,也同样有大量的篇幅涉及重庆,但相对于温和浅缓的《日照重庆》而言,蔡尚君2011年荣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的《人山人海》,对当下社会的思辨批判,对底层命运叵测的悲天悯人,带着近乎绝望的道德抨击,用低沉撩心的呐喊、斧劈凌厉的构思,展现了一段奇人奇旅。

2、我们身处人山人海,渺茫到可以像气泡般无声无息地消散去,迷茫到可能像尘埃般隐身于草丛、露珠甚至藓苔下。何来人生的坐标?又何来人生旅程的选择?但铁哥(陈建斌饰演)在他弟弟被劫车杀害后,决定自主命运——千里追凶,为弟报仇。然而,人山人海,毫无头绪,他只好先去重庆找当年的工友,不断地砸钱买线索。在被工友骗得身无分文后,他依然没有放弃,去了双喜镇找他当年的相好天欣(陶虹饰演),也见到了自己5岁的儿子。他本可以留在双喜镇,也可以带儿子回老家。然而,“追凶”还兄弟一个公道,几乎成了他不近入情的“借口”。无功而返后,他再次得到可靠线索,又一次启程去山西终于找到藏于一家私人矿里的凶手萧强(吴秀波饰演),故事的转折点由此启幕。前面所有大段的镇垫只为了黑煤矿那场惊天动地的戏。在追凶的那些过程里,铁哥人性的左右摇摆,一次次让他后悔也一次次坚定初衷。影片出现了多次长镜头,比如,他和儿子在船上相互拍头,陌生的眼神交流也显露出亲情一瞬的不舍;当孩子拎着大包小包无奈地离开亲生父母借住乡下,他幼小孱弱的背影快要被庞大的行李群所埋没,镜头足足给了一分多钟,孩子中途放下笨重的行李又整理了一下后背的包,毫不做作的表演让人心生怜惜。他何错之有?他未来的人生坐标会怎样定位?我们不得而知。那一瞬间,我似乎也看到了林权海当年离开幼小的林波时那怅然着失的画面。但在铁哥把身上所有的钱塞给小旅馆女店主,让她“把娃留下”的诚恳语气里,也能体会铁哥无法施怀的舐犊情深。

3、从走进黑矿的那一天起,铁哥就意识到此生可能无法再见天日了,萧强虽近在咫尺,他却根本找不到机会报仇。其实,萧强更像惊弓之鸟,睡觉也是睁着眼的,内心蓄积的绝望让他铤而走险,炸矿未果反被黑矿保安乱棒打死。这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却让铁哥“心领神会”,或许黑矿帮他“报了仇”,但自己的命运则落入了无底深渊,这难道是命运不知所措后又一次给他开起了玩笑?为什么导演会在前面做出这么多的铺叙?我们似乎已经恍然大悟:了无牵挂的铁哥要效仿萧强,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站,要“整出点事来”。电影在一声巨响后的火海里戛然而止,苍凉刺耳的背景乐似一声划破浓烟弥漫的生命绝响。我们可以判断,追凶让铁哥找到了人生目标,而炸矿则是他在完成一次自我救赎。

4、电影没有给出“千里追凶”正面的评议,反而在人性变化的捕捉中丰满了现实感,比如铁哥卖车却把钱给了那个离了婚却没有能力留下孩子的女人,但画面一转,他又动起了“抢车”追凶的歪念。同时,电影对办案的无力感也只寥寥数语,毫无观点指向,对黑矿肆无忌惮的存在也无明确交代。这种看似无声无息的影像,正是电影所要衬托“人山人海”中的虚无感和躁动感,体现出真正的现实力度。这让我想起美国思想家、文学家安,兰德有过这样的评述:什么在道德上更为恶劣,是罪恶,还是姑息罪恶,也就是对罪恶不定义、不回答、不质疑的胆怯的推诿做法。其意为,良知的泯灭或许比罪恶更可怕。铁哥差点被罪恶同化,但他最终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没有姑息罪恶,甚至包括自己内心那些翻腾过的“罪恶”。更为重要的是,他与罪恶同归于尽。恍然没有预判的结局是命中注定的归宿。片头有一处隐秘的注脚在弟弟出事前,他非法经营的采石场差点搞出人命,自感难辞其咎。如果没有千里追凶,他最后葬身黑煤矿可以理解为是报应,也可以说是悲剧镜像式的重叠,是宿命的围剿。但正是因为有了“追凶”的主线,我们看到了他不与恶妥协的决绝和担当。

5、电影艺术最迷人之处莫过于它在无限接近真相、触摸道德底线时,运用剪辑艺术,把本来的人生轨迹剪成了一个个片段,再重新排列组合。正是一些“偷梁换柱”的情怀演绎,增添了故事的味道,也有了毫无察觉的刺痛感。我没有生拉硬扯地非要把两部风格迥异的电影穿插拼接于一体,只是觉得艺术有时在某一点上阐述的意境不谋而合,给观者带来某些“谬误的旨趣”就有探讨的价值。《日照重庆》与《人山人海》最为相似之处,就是片名对故事人物承载的使命意义,包括片中屡屡出现的长江上那条悠长的空中索道,来来往往的过客,那千人一面的凝固表情写满了各自对未知旅程的惘然或期盼,只是在这往复寡淡的行进中,散落着种种勃郁不平的愤慨与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