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判断复习
以吉林省考为例,判断推理共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图形推理、逻辑判断、定义判断、类比推理,相比于其他题型,判断推理模块更侧重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每种类型的题都有其固定的解题思路,特别是逻辑判断以及类比推理,只要掌握推理规则就可以做对相应题目。
近两年,图形推理的考察形式也较为固定,基本上就是围绕对称、翻转、九宫格以及一笔画等方式进行考察,而吉林省考还比较喜欢考察数字推理,这部分题的总体难度中等,但推理规则较为多变,有些题目甚至会考到三层推理规则,考生可根据当地考情有针对性地复习。
逻辑判断题的考察方式就更为固定,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推理规则其实就那么多,考来考去也不可能脱离那些固定考点,但要加强推理规则入脑入心,这样才能在做题的时候不用把推理规则列到草纸上,从而节省解题时间。
定义判断的考试难度不大,基本上可以说是照葫芦画瓢,但要注意仔细辨别定义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可能考生在做题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比较熟悉的定义或短语,这个时候就可以不用太关注题目中的其他语句,直接选出你确定正确的那个选项即可,以节省做题时间。
类比推理可以说是整篇行测考试卷中题干最短的题了,所以难度也相对较小,很多定义都来源于生活实际,考生可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来选出正确选项,也可通过梳理词句之间的内在关系排除错误选项,达到秒杀的效果。
行测言语复习
这个模块可以说是行测的重中之重,即便你放弃常识也不可能放弃言语理解部分,2020年的吉林省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考了30题,从题量的分布大家也可以感受出言语理解部分的重要。
这个部分其中又包含逻辑填空、阅读理解、语句表达等,而且客观来讲,这个部分还是比较好拿分的,只要具备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比较可观的分数。
但要达到应试的标准,就需要通过掌握技巧以及深挖细琢了,比如逻辑填空部分,很多成语以及常用短语是必须要掌握的,但这不是核心因素,个人比较侧重于梳理段落关系,也就是填空处的前后衔接关系,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比四个选项、联想假设以及适当延伸等,选出一个较为合适的答案。
记住一点:
逻辑填空四个选项的关系通常不是单纯地是与非,而是良与优,所以不要看到一个你认为对的词就选上去,而要细心一些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阅读理解考察的主要是考生发现细节的能力以及全盘综合分析能力,除此之外不会有太特殊的考法(特殊地区如上海、江苏等除外)。
我刚才说看新闻对这个模块有用,因为可以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以及段落结构的判断能力,给你一篇文章,你首先要通过看标题、首尾句归纳主旨,也就是中心思想,其次是要通过逻辑连接词以及通篇段落的划分来去梳理行文脉络以及各部分结构,这样才能节省出一部分时间来做小题。
不要小看那10秒甚至5秒,在考场中的每一秒都是有用的,不到最后一刻交卷的时候你就有机会去提高一点自己的分数。另外,做这个部分的题的时候,可能遇到的文章篇幅比较大,切忌一刀切(要么一扫而过、要么逐字阅读),要根据小题的考法掌握好阅读速度,做到详略得当。
比如有的题其实根本不用太仔细阅读文章就能选出来,那你就不用过分纠结,但有些考察细节的题,比如考察牛奶在文中的功效到底有几种,那就需要你回到文章中仔细阅读。
语句表达题大体分为排序、歧义、语病等等,其实这种题的难度不大,但会比其他题型稍微耗费一些时间,因为如果语言功底不是太扎实的话,基本每个选项都要看一遍,特别是语病、排序题,排序题的解题技巧在于运用逻辑连接词先找出肯定连在一起的选项,然后逐个排除错误选项。
另外就是从时间顺序、事件的发生顺序以及语言论述的逻辑等解题,歧义题其实还是要通过做一定量的题才能逐渐积累考官的设坑技巧,也可以自己总结一些题型(个人还是不建议这么做,因为题型比较庞杂)。
至于语病题,和歧义题类似,但比歧义题要简单一些,这取决于考生在日常说话以及写作过程中的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我觉得要想做好这个题,首先就要先突破之前已经固化但不规范的语言表述方式,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然后逐渐让思路规范起来。
行测常识复习
常识判断是最容易被大部分考生忽略的部分,也是很多考生都选择放弃的部分,因为其中包含的知识太多太杂,考题内容和范围不固定,不免让人感到摸不着头脑。
这种模块,我给出的备考建议就是结合实际适当去学习,不能完全放弃,也不要过分纠结。就我所在的省份吉林省来讲,这里的常识部分包括法律、政治、经济、自然科学、历史、地理以及人文等等。
估计其他省份的常识部分也大同小异,在平常的备考过程中,除了要观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半月谈等官方媒体及新闻报道,还应该注重积累一些基础的知识,比如朝代顺序表、著名历史人物、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经济学基本常识等等,这样它出题的时候你即使没见过题中的字眼,但应该会想到它考的知识属于哪个范畴,到时候蒙题的时候也会有所帮助。
当然,有的题也无从下手,本人地理历史比较差,所以遇到这种题的话基本都是跳过。还有一个蒙题的技巧(可以适当用用),是基于考试答案平均分布比例来估算,先把会做的题都做上。
比如20道常识题你做了13道,有3个选A,4个选B,1个选C,5个选D,这时候如果让你蒙的话,你肯定不会ABCD轮流蒙,直接全选C就好了,因为你会做的题中只有一个C选项,C的答案分布比例相对较小。
当然,这种蒙题方法也得看当地的考试答案分布规律,要是大体呈现平均分布的话就可以用用,要是没有规律的话那也就只能随缘了。
平时注重对官方新闻报道的积累,并不是只服务于常识,对行测其他相关模块,比如言语理解与表达也会有所裨益,因为按照目前整体的考试形势来判断,以后的考试会越来越注重实效性和时政性相结合。
我想,这也是命题人除了在申论模块之外的另一个想考察考生行政知识的最佳选择。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或许会说“新闻我看不进去呀”、“那么枯燥乏味的东西,一看就想睡觉”等等。
老实说,我刚看《新闻联播》以及时政新闻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觉得索然无味,都是些领导层面才去了解的东西,与我并无多大关系啊,要不是因为考试我才不去看呢。
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你一天一天坚持下来,坚持个一星期两星期,你的心态和对新闻时政的理解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其实新闻就是一部永远不会断更的大型综合国际国内电视连续剧,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看久了你就会置身其中,有一天不看的话甚至会担心与社会脱轨,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就好了。
现在还没有这个习惯的小伙伴可能对我说的这些不会有太多感触,这里我也不会再去赘述看新闻的好处,还是送你们一句诗吧: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新闻不光会提升知识储备,夯实行政能力,丰富见识,增长智慧,还会提升个人的气质和内在形象,以后你们自然会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