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份公考行测考试古诗典故分析

阿林

公考行测考试古诗典故分析

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5.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7.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8.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9.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11.劳歌

送别歌的总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12.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3.献芹

自谦说法。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14.抱柱

坚守信约。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拓展: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填空解题技巧

一、代入排除法

排除,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扰选项排除掉,再把剩余的相似选项代入句子,综合运用各种技巧,最终选出答案。

代人排除法,是各类选择题型考试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样适用于选词填空,特别是多空选择

【例题】水资源_不是能够无限供给的,可持续发展的_应当是建立污水回收系统,循环利用。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率还较低,污水处理费仅是自来水水费的一半左右,而仅凭_我们就能判断,使污水重新进人城市水源循环的费用一定比采集清洁水的费用高得多。

依次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自然 目标 想象 B.既然 途径 观察

C.显然 思路 直觉 D.当然 基础 常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辨析与词语的习惯搭配,可以采用排除法。仅从第一个空格来看,四个 选项似乎都可以,本题的突破口在第二、三个空格:“建立污水回收系统,循环利用”属于“思路”或“途 径”,从而排除A、D两项;“使污水重新进入城市水源循环的费用一定比采集清洁水的费用高得多”是一 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所以仅凭“直觉”或“常识”就可以判断,这样又排除了 A、B两项。故选C。

二、语感法

语感是对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语感法对考生文字功底要求比较高。语感蕴含在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通过主观的学习,加上生活中 的耳濡目染或潜移默化,就形成了我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即语感。形成语感后,考试就可以通过综合考虑题干文字的语体色彩(书面/口语)、语言风格、习惯搭配等因素,将备选项带入题干,选出最佳答案。

【例题】中华民族—直以其强烈世界,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尤其需要———人们的责任意识,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呼唤。

依次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增强 要求 B.提高 结果

C.加强 需要 D.提升 途径

对于语感好的同学,仅凭语感就能够判断第二个空格应该填 “必然、要求”,从而选出正确答案。当然,如果应试者的阅读量很大,曾经看过这篇文章,并在平时的阅 读中注意词语的使用与积累,则更容易直接选出答案。

三、望字生义

应试者在考试中遇到自己不能准确解释,或确定选择的时候,不妨用“望 字生义法”。顾名思义,望字生义就是看到词语,根据自形确定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通常表示 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特点。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所以又叫方块字。

【例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他身边经常带着一小本子,到技术部门细心———世界各国石油发展情况的资料,并作详细摘录。

(2)中国昆曲,正因为她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和深厚的文化———,才被世界人民所公认。

(3)奥运会是国际普遍———的大比赛,对主办城市来说也是一次技术上的考验。

A.收集 内蕴 关心 B.搜集 内蕴 关注

C.搜集 品位 关注 D.收集 品位 关心

解析:从考查的词语看,“搜集”和“收集”是一组。在这里我们只需要把“搜”和“收”区别出来就行 了。“搜”从提手旁,读“叟”的音,应估计为:仔细寻找之类的意思。“收”要从部首的角度来的话,有点难度。但是,可以从组词来入手,“丰收”“收获”“收缴”,大概应理解为:把分散的东西,聚集起来。这样一 对比,不难可以看出,“搜集”是很仔细寻找并集中。(1)“他身边经常带着一小本子,到技术部门细心_世界各国石油发展情况的资料,并作详细摘录。”显然是比较仔细的查找并集中起来,这样可以选择“搜集”。

“内蕴”是两个字的合成词,“内”可以理解为:内在;“蕴”从草头,读“温”的近似音,望字生义为:草下 面的涵养或蓄积。联起来“内蕴”:内在的涵养。而“品位,,是有“品”和“位,,合成的。“品”是三个口,说明 和嘴或吃东西有关系,“位”是从人旁,人立的地方,联起来“品位”想象为品尝的位置,可以引申为人或事 物的品质、水平。主要和人有关系;而“内蕴”不一定是指人。(2)“中国昆曲,正因为她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和深厚的文化,才被世界人民所公认。”文化重要是一个长期积累、蕴藏的过程,因此要选择“内蕴”。

“关心”和“关注”,区别在于“心”和“注”。“心”根据造字的构成可以望义为:倾注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注”是从水旁,读“主”的音,可以望义为:主观重视。(3)“奥运会是国际普遍_的大比赛,对主办城市来说也是一次技术上的考验。”这是大家比较关心和重视的一件大事,是主观重视的,所以要用 “关注”。故选B。

拓展:行测常识复习

一、系统梳理理论知识

常识判断部分,涉及的知识点广而杂,不知从何着手,所以有些考生就干脆放弃了复习。对于常识判断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

首先,在之前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建议考生把常识部分所有科目的内容都翻阅一遍,看完一遍并做相应的专项练习题,不要求过多,在冲刺阶段挑选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题目来做,每个部分20-30道题即可,真正达到巩固和复习内容的目的。

其次,真题及模拟训练。之前考生应该做了不少模拟题,这时考生要掌握做题的时间和感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题掌握考查的重难点。这时反复做真题,在做真题的时候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同时配套做模拟题进行巩固提高。通过广泛的做题,锻炼自己的做题节奏及摸清真题的出题规律,将自己的知识薄弱点一一击破。

最后,临考试很近了的时候,再把资料重新翻阅一遍,温故而知新。另外,再把之前做过的真题和模拟题拿出来看看,做对的继续巩固,做错的总结经验,考生切忌焦虑、浮躁,要沉得住气,再次看书,可以参考相关辅导资料多重视一些重难点及预测点。总之,在此阶段要调整好心态,不放弃看书,一直坚持到底。

二、巧取分数的备考方法

常识判断知识庞杂,所以要掌握正确的备考复习方法,这样在复习时就可事半功倍。

1.多关注国情社情。所谓国情社情除了指中国的地理、历史、国家性质等内容外,还有国家的大政方针、主要政策,考生应将复习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央一号文件等。

2.掌握各学科整体脉络。常识判断考查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等多个方面,知识点繁多,考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建议考生整体把握学科内容,提纲挈领的复习可更好地抓住各学科的精髓,不至于因小失大。如经济部分:宏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等,如人文历史: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世界史,人文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

3.有舍有得。行测题目相对较多,答题时间相对较短,而常识判断部分考查内容涵盖广泛,考生在答题时千万要掌握好答题速度,对于没有复习到的地方,要有所舍弃,将答题的珍贵时间用在更有把握的题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