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与信任》课文主要内容

李盛

  《诚实与信任》课文内容

  一天深夜,我驱车从外地回布鲁塞尔。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

  快到家时,汽车刚从快车道进入慢车道,便听到“咔嚓”一声。我以为汽车出了故障,赶快停了车。一检查,发现右侧的反光镜碎了。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看见一辆小红车停靠在路边,左侧的反光镜也碎了。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

  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电话,他就是小红车的主人。

  “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没有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这使我很感动。”

  “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

  “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说完他搁下了电话。

  我很后悔,居然没有问他的姓名、地址,也不知道他的年龄、职业,但他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诚实与信任》教学设计的想法

  一、钻研教材——重识文本的美丽。

  对语文教师来说,要回归语文,练好内功,教师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对于文本的解读与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学生难以进入情境。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对于钻研本课教材有这样的尝试。

  1、紧紧扣住课题展开教学。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为什么以此为题呢?《教学参考用书》上就是这样解释的:“只有诚实才能获得了他人的信任。”我读后总觉得不准确,熟读课文,再一琢磨,恍然大悟,事实上,是因为作者的诚实(主动留下字条要承担责任)和对一个陌生人的信任(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才赢得了对方的信任的。正因为这样,让学生理解“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就成了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课题展开教学,首先抓 “诚实”,让学生找出能表现‘我’诚实的语句并认真品读,在学生深入理解了“我”的诚实以后,我问了这样的问题:“我怎么敢把自己的姓名地址留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呢?他不怕对方贪财吗?不怕对方敲诈他吗?不怕对方狮子大开口吗?”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因为‘我’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学生一语道破,理解了“信任”在这里的涵义,同时也理解了小红车的主人为之感动的是‘我’的诚实,更是‘我’对他的信任。这样,以题目为突破口,围绕着题目“作文章”,就牢牢把握住了中心。

  2、深入挖掘语言文字所蕴藏的涵义。

  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应该认真推敲,反复琢磨,逐句体味。初读《诚实与信任》,觉得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没有什么“读头”,可是一静下心来,认真研读,就发现了不少可以挖掘之处。教学1——3节时,我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我在留下纸条时,有没有犹豫呢?”学生立刻回答“没有犹豫”,我请学生再次读书说说从哪儿看出“我的毫不犹豫”,学生通过读书,有所发现:从“毕竟”、“应该”、“便”能看出“我”毫不犹豫,从而更加凸现了我的“诚实”。在学习第三节时,我请学生再读本节,让学生思考:“你能看出作者不光是个诚实的人,还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从“环顾四周、”“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看出“我”是一个很细心,考虑问题很周全的人,从而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我”要用具体行动来承担责任的“诚实”的高尚品质。

  3、标点符号也含情。

  在“我”和小红车主人的对话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分别是“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在初读课文时,往往会忽略这两个“!”,其实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包含着的深情,第一处表达了我的惊喜和期待,第二处表达了小红车主人很受感动满怀的感激之情。在教学时,让学生重视这两个“!”,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为有感情的指导朗读课文做好铺垫,同时为学生学习和使用标点符号打下了认知基础。

  二、扎实训练——搞好“工具性”这个保底工程。

  虽然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小学阶段,儿童刚开始系统地学习母语,语文教学应该扎扎实实地搞好“工具性”这个保底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一定要实而又实。

  1、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朗读。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中年级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读课文?是方式多样的一遍遍地读吗? 我认为不是如此,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体会出文章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的读出“味”来,读出“情”来。教学《诚实与信任》,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打电话”这个环节。这一段对话,难点在“感谢”,学生先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了小红车主人感谢的是“我”给他的诚实和信任,体会出我诚心诚意想赔偿的急切心情,小红车主人发自内心的感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对话,学生由于理解透彻,感情到位了,老师在朗读技巧上稍作点拨,学生就能读得很有感情,再用分角色的方式、到台上手持道具表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2、要扣住文本进行思维的训练

  《语文课标》强调探究性阅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学生都有这样的现象,老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大多数学生很踊跃,如果问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举手的就比较少。一方面说明老师提的问题有一些难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训练,不愿意思考或思考不成熟不愿表达。我认为要扣住文本,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让学生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在教学“打电话”的环节时,我问学生:“小红车主人打电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纷纷说是“感谢”,我接着问:“到底小红车主人感谢什么?别人把他的反光镜弄碎了,他自己装好了不要赔偿,为什么还要感谢?”学生们被问住了,他们陷入思考,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终于有了思维的结果:其实小红车的主人感谢的就是一个陌生人的诚实和信任啊!学生们经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说明他们真正理解了“感谢”的真正涵义。

  3、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要完整准确。

  《课标》中对中年级的要求是“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发现学生有一个普遍现象,在课堂上的表达不够完整,常常只说半句话,养成了习惯以后,到六年级毕业都不能流畅地说上一段话。学习好几年的语文却不会口头表达,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有不完整的现象就及时提出,如果有语病就及时纠正,培养孩子能说会道,为他今后的发展会奠定很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如概括主要内容、提问:“如果是一个只想着自己利益的人,会怎么想?”等等,都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好机会,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有一双敏感的耳朵,只要学生说话,就要注意学生是否表达的完整准确。

  三、适度拓展——增加课堂的容量。

  重视拓展性教学,有助于教学的开放,课堂知识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课堂上的拓展要适度,要以教材为主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对材料自主感知,自主发现,再经过组合、内化,从而获得新的经验,发展创新素质,形成自主性人格。学完课文,我请学生们阅读课外的几个诚信小故事《鞋匠的儿子》、《孟信不卖病牛》、《站岗的小孩》、《砍樱桃树》,请学生在阅读后回答“你最喜欢哪一则故事,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已见,在讨论中进一步领悟到“诚实无价,只有讲究诚信,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学生谈完后,我又请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体会简略地写一写,学生们写完后再次进行班级交流,如“一个人不诚实,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诚实会换来真诚的友谊。”“诚心如花,应该用我们的心灵来呵护。”学生在创造“名言”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课文内容得以深化。教学的开放,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加了知识容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