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课文解读
1.主旨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友情的珍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2.结构
1-4:疾风暴雪,气候之奇
5-10:军营生活,酷寒难当
11-14:军中环境,送别宴会
15-18:雪地送别,言尽意长
主旨: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3.延伸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岑参两次创作大量边塞诗,素有写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他的边塞诗艺术特色有:
(1)岑参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
(2)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
(3)艺术表现上,他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如《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等,句式长短不齐。
试论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在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有何不同。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1)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2)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1)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2)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3)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4.链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什么叫边塞诗?
简单地说来就是盛唐时以边塞生活为内容的诗歌。通常是结合壮丽、辽阔的边境景像,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反映征夫思妇的悲怨以及边境的荒凉艰苦生活,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大多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古代的边塞诗,写尽了流离人生的情态:慷慨应征,转战绝域,久战不归,两地相思,军中苦乐,塞外荒景……虽然诗人的人生道路可能并非如此,可是命运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冲突,愿望不能满足的悲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充分展现生命力的渴望,其实与这种人生图景一脉相通,浑然一体。从《诗经》那个时代起流离人生的咏唱不绝如缕,这咏唱消解了千百代人心中的块垒。一句“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就使心有戚戚者感到直逼灵魂的感动,淋漓的痛快。不论他是文人还是武夫,不论他是否深入地体察过离情别绪,不论他生活的年代离少妇与征人有多远。
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它的繁荣及高度的艺术成就,既基于唐代国家强盛、边功卓著、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跃等社会条件的激发,也基于前代军戎诗歌在题材领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经验积累;既是中华民族历经两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至隋唐再度统一而造就的民族心理历程的艺术映现,也是唐代文人士大夫尚武毅、重事功、追求千秋伟业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精神所酿就。由于它在盛唐空前绝后的成功,而被文学史家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
边塞诗是以题材划分的诗歌类别,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的艺术成就,与其所依托的地域文化不可分割。即使许多诗人未曾亲涉边地,但只要他系心边塞,吟咏塞上风物人事,总要以特定边塞区域为立足点。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其中尤以西北为甚。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大西北有关。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诗中反复歌唱的又多是这样一些地方:阳关、玉门、敦煌、酒泉、凉州、临洮、金城、秦州、祁连、河湟、皋兰、陇坂……它们犹如一串耀眼的明珠,连接起了自陇山到玉门、阳关东西长达1700公里的陇右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