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有哪些?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接下来是关于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知道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典型代表;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知道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成就之一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表格,归纳希腊古典文化的主要成果;通过学习古希腊史学家和史书,了解历史、历史学、史料的基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希腊优秀的文明成果,感受古希腊文明的魅力,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继承古希腊人求知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希腊史诗、建筑、哲学、成就及其反映的时代背景
教学难点:理解分析希腊古典文化所折射的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取火仪式在希腊奥林匹亚举行。询问学生对奥运会起源的了解,引出古希腊人对世界文化艺术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共和国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国王的挑战,终于以智取胜。为了庆贺这一胜利,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项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文学和雕塑
1.展示:盲诗人在唱诗
2.教师讲述:到底历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
将荷马其人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先搁置一边,单从《荷马史诗》开创了西方文学的先河来说,荷马堪称西方文学的始祖,他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生活场景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同时,荷马史诗也是研究古希腊风土人情的宝贵的资料。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是欧洲文学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3.材料展示:
《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将阿喀琉斯愤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特洛耶王子赫克托尔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身死,特洛耶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目标导学二:建筑艺术
1.教师提问:有一句古谚说:如果一个人到了罗马而不去看看万神殿,那么,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去的时候还是头蠢驴。这个句话反映了什么?
提示:反映的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特点?
提示:古希腊建筑——多使用柱子;古罗马建筑——用柱子和拱形结构,庄严厚重。
3.教师提问: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试分析古罗马的建筑类型。
提示:古罗马的建筑类型如下
宗教建筑:神庙,祭坛
公共建筑:剧场,浴场,广场,斗兽场;
纪念性建筑:记功柱,凯旋门;
道路工程建筑:桥梁,道路、供排水系统
4.教师提问:古希腊、罗马建筑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影响?
提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与艺术紧密结合,公路四通八达等。
影响:古罗马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至今仍被人所采用,尤其是其拱券式及柱廊的建筑结构均得到了现代人的继承和发扬。
目标导学三:哲学和法学
1.展示:《雅典学院》
2.教师提问: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是哪几个人?
提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教师讲述: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哲学路线的。研究的重点是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对自然哲学不感兴趣,正因为他把哲学的重点从自然界转向人的问题,人们才称他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Plato)出生于雅典,他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且体格健壮。除了家庭的熏陶之外,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正直善辩的苏格拉底了,而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处死的悲剧给柏拉图极大的刺激。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当时的政客、法典和习俗越来越感到厌恶,从而决心继承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从事于缔造理想国家的理论研究。约公元前387年,他回到雅典创办他的学院,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八十岁高龄死于雅典。
3.材料展示:
学生: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欺骗、盗窃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说敌人。
苏格拉底:如果你的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思考:从对话中体现了苏格拉底怎样的哲学方法?
提示:苏格拉底用发问和反驳的方法进行教育,在言论中渗透着辩证法的观点,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家善于思辩的品质。
4.教师小结:古希腊哲学主要探讨世界万物的起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希腊人以理智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看待自然界,并能从万物的起源解释世界的生成。希腊的哲学家们追求智慧,善于思考,热爱真理,并为探索真理而不懈努力。希腊成为西方哲学的故乡。
5.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是罗马人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泛指罗马社会的全部法律制度。公元前450年,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其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被称之为《十二表法》。它主要的法律精神在于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它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构成欧洲大陆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存法律制度的基础。
三、课堂总结
勿庸置疑,希腊古典文化是绽放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中的一朵奇葩。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及城邦制度的充分发展,使古希腊人有充足的条件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创造。从史诗、雕塑、建筑、哲学、法学等方面,古希腊人不断将探询的目光从神的世界转移到人的世界,既有情感的抒发,也有理性的思索。这是一个自由奔放、富于想象力、崇尚智慧和力量的民族,他们的作品不仅为整个西方古典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后人研究古希腊世界的历史与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板书设计
1.文学和雕塑:《荷马史诗》《掷饼者》
2.建筑艺术代表:希腊神庙、罗马大竞技场、凯旋门、万神庙等
3.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4.罗马法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制作年代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
生:亚历山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就是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而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德国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_),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
(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5.问题思考:布匿战争有何影响?你如何看待古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问由学生生看书回答,第二问可联系今天的中东局势引导学生讨论)?
提示:影响——罗马共和国争得了地中海的霸权,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6.教师过渡:在罗马共和国中,谁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呢?我们再来看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罗马的共和制度
1.图片展示:《罗马的元老院》
2.教师提问:罗马共和国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举出相关史实,认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提示:执政官、元老院;共和制法律;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机构等即可。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提示: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4.教师补充:指十二铜表法(LawoftheTwelveTables),公元前452—451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公布于罗马广场。但他主要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利益服务,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的《十二铜表法》
【实质】
“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隶制国家的本质特点。
“十二铜表法”就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5.教师提问:罗马实行共和制,为什么又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呢?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里,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在罗马共和国里,奴隶数量多,使用广,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罗马,但是处境悲惨,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在罗马城,每天有2000多奴隶成交,爱琴海上的提洛岛是的奴隶交易中心。?
6.教师讲述:如此多的奴隶,大多数来源于战争或者被征服的居民。如此悲惨的处境让奴隶们苦不堪言。终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它震撼了罗马的统治,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揭示出罗马共和国衰亡的根本原因)?
7.教师过渡:声势浩大的奴隶起义,震撼了罗马的统治。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开始争权夺利。在公元前45年,恺撒以“祖国之父”的名义实行独裁统治,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元老院权利日渐衰弱,原来的共和制还能继续维持吗?(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帝制)?
目标导学二:罗马帝国
1.建立背景:罗马奴隶主统治遭到沉重打击,军事实力人物为建立军事独裁进行争夺
恺撒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的措施触动了元老们的利益,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最终招来杀身之祸。继恺撒之后,各派又经过长期斗争,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逐渐独揽大权,公元前27年,他开始实行元首制。?
2.帝国建立
什么是元首制呢?元首制的实质是什么?(君主制)?
你认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着什么?(罗马共和国由共和国变成了帝国)?
3.版图扩张与帝国前期的繁荣?
罗马帝国建立后,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帝国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中国的汉帝国也日渐强盛。古代罗马不但同中国有交往,而且同印度、北欧也有贸易往来。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正说明了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繁荣情况。?
这一时期的罗马帝国社会安定,交通安全、税收增加,是罗马的经济繁荣起来,这在历是罗马的“黄金时代”,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内容,说说中国对古代罗马的称呼和两国的交往。
4.教师过渡:繁盛的罗马帝国,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化,享乐成风。最终走向了衰落与灭亡。
目标导学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教师讲述:公元3世纪,罗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农业衰落,隶农起义,日耳曼人也开始入侵,终于导致罗马帝国走向衰落。4世纪末,帝国最终一分为二。?????????????????????
2.教师提问:庞大的罗马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呢?
提示:罗马奴隶制的危机(内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
3.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消灭,西欧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有人说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为什么?(提供资料,日尔曼人实行的氏族制度)????????????????????????????????
日耳曼人为了站稳脚跟,不能实施落后的氏族制度,也不能继续实施落后的奴隶制度,只能选择先进的封建制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被迫实施中原的封建制度加以比较说明)?
4.问题思考:日耳曼人统治下的西欧出现了新的阶级——大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封建生产关系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逐步形成,请同学们回忆中国历史的有关内容,说说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并对比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间的早晚,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提示:中国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的战国时期已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早近一千年。
5.拓展延伸:古罗马经历了哪两个重要阶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了共和制,罗马的共和制和希腊的共和制是一样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
提示: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
相同点:①都实行共和制;②奴隶都没有任何权利;不同点:雅典所有公民都能担任各级官职,能参政议政,而罗马的实权在元老院手里,雅典的公民比罗马公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三、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欧洲的文明源头之一——古代罗马。古罗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传统,“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恩格斯的论证了罗马文明、希腊文明和欧洲文明间密切的关系。?
板书设计
1.罗马的兴起、征服与与扩张
2.罗马共和国衰落、《十二铜表法》
3.罗马帝国的建立、繁荣与衰亡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和地形特点,理解其以及对爱琴文明发展的影响;理解希腊城邦特点;掌握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及内容;理解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古希腊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也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项目,其距离为42.195公里。这个比赛项目的距离的确定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希腊城邦
(一)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爱琴文明
1.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古代希腊》
2.教师讲述: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它是海洋文明,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它最初的源头就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教师讲述:公元前1200年因另一支希腊人入侵,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在爱琴文明衰亡之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古希腊陷入了沉寂的状态,这段时间被称为“黑暗时代”。这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爱琴文明一无所知,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神话故事中的一些记载,并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直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为人们所认识。
4.教师过渡:爱琴文明毁灭之后是300的“黑暗时代”,但人类历史不可能总是停留在黑暗中的,短暂的沉寂在等待着伟大的复兴,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其表现是什么?
(二)希腊城邦
1.图片展示:古希腊城邦
2.教师提问:什么是城邦呢?城邦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其中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比照一下现代社会还有类似于城邦的国家存在吗?
提示:新加坡。
3.教师过渡: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一样的文明,在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城邦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那么他们又采用什么形式对其城邦进行有效的统治的呢?
提示:希腊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为3大类:①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②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③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的奴隶。
4.教师讲述:既然拥有公民的身份,为了一直保持公民的身份,自然会关心自己国家的独立。这是因为国家被其他城邦兼并,就意味着可能沦为外邦人甚至是奴隶,丧失原本的公民身份,那么公民的权利和待遇自然也会随着丧失。只因如此,城邦制度巩固以后,很难出现大邦吞并小邦的现象,一来是由于地理环境导致,岛上的山脉、海洋把希腊人分割在孤立的小岛中,二来正是由于公民的存在和他们的权利对于各邦的独立有重要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材料展示:
材料一“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国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材料二伯里克利:“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
材料三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轮流执政。
材料四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2.问题思考:以上材料分别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
提示: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的平等。
3.教师补充:公民大会是所有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月三次左右,听取一切官吏的重要报告,辩论和通过各种提案。选举国家官吏,制定法律,决定战争和平等大事,公民在大会上可自由发言,议论议案,对现行政策和公职人员进行评议,采取公开举手的方法,多数票为通过,实施直接民主。公民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4.材料展示:故事《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片段)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故事中的小问题。
片段一:公民大会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罗耶干活赚钱,但他还是很愿意去。这是为什么??
公民意识强;他可能抽签当上官;他去开会还有津贴。
片段二:执勤的不准他妻子进入会场,为什么??
女人、儿童、外邦人、奴隶不是雅典公民,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片段三:不识字的帕罗耶却能担任公职,为什么??
任何一个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一切官职。帕罗耶很幸运地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中的一名。?
5.材料展示: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者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这位哲学家因在陪审法庭中指责雅典政治的弊端而被包含着一大批像帕罗耶这样的文盲、保守派的法官们投票表决,集体定为有罪。公元前399年,年约70岁的苏格拉底受审判处死刑。
6.教师过渡:一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权以外,没有任何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并判处死刑!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呢?
7.学生辩论:雅典民主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提示:通过正反两方激烈的辩论,教师总结。?
8.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一)进步行:(1)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制是个伟大的创举,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②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如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行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有利于正确决策,也有利于修正错误。(3)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二)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因此,雅典民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使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的自身发展。因此,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目标导学三:亚历山大大帝国
1.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归纳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及帝国的建立过程。
提示:进攻波斯帝国——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进入埃及——转入两河流域——再度与波斯大军会战。
3.教师提问:(1)从帝国的疆域来看,压力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
(2)这些文明同属于亚历山大国管辖,有什么好处?
提示:(1)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2)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入希腊文化。正是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4.拓展延伸: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每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请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提示:消极的一面: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积极的一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重点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利弊。了解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东征的影响。
板书设计
1.古代希腊城邦:斯巴达、雅典
2.雅典的民主政治和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4.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和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_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书设计
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农场的出现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4.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简单说出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实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作用;了解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伊斯兰教产生和阿拉伯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教师讲述:谈到阿拉伯,我们会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事情,如:世界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国古代历经常提到的大食国、伊斯兰教等(也可由学生自己列举,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跟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密切的应是伊斯兰教的创立和传播。
2.创立背景:(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6世纪以后,阿拉伯社会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从红海逐渐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侮,恢复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强大的国家必须团结阿拉伯民族,要团结整个阿拉伯民族,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种信仰下统一起来,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斯兰教建立的时间、创立人及发源地及主要传教活动。
提示:①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初;②创立者:穆罕默德;③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主要传教活动——在麦加城传教失败;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问题思考:
(1)理解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权的国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国家权力与宗教的宗教权力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二:阿拉伯帝国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P56阿拉伯扩张示意图,描述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
提示: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国唐朝边境;控制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攻克埃及,横扫北非;西南占领西班牙。
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广为传播。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内外矛盾激化,帝国逐渐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灭亡。
2.教师提问: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目标导学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之宫。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提示:数学、医学典籍、文学等。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三、课堂总结
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和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利用伊斯兰教进行掠夺战争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内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发展,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自古以来,阿拉伯人民同中国人民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往。
板书设计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独尊安拉
2.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期形成
3.阿拉伯文化成就:阿拉伯数字、医学、文学;沟通东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