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保的文章

王明刚

  关于环保的文章篇一:法国人为何不敢打包剩菜

  法国食品浪费十分严重,政府希望在餐馆推行打包文化,却遭受层层阻力。餐馆认为“打包是在侮辱我们的菜”;消费者则介意他人的眼光,称“不敢打包”。

  不打包的法式“傲娇”

  在法国里昂开饭馆12年的法布里斯·莫亚,一点都不介意客人将吃不完的食品打包带走,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他告诉《纽约时报》,平均每星期有500人来就餐,最多只有1个人会打包。

  法国政府最近公布的报告称,每年法国因为浪费食品损失2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78亿元)。起草这份报告的社会党国会议员加洛特认为,这意味着“生产和消费食品的体系出现了危机”。

  在加洛特提出的36项建议中,包括推广餐后打包的“狗食袋”(西方国家对打包袋的戏称)。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在很多法国人看来,餐后打包剩菜与以美国快餐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餐馆”紧紧联系在一起,是“重视分量而轻视口味”的表现。法国人的传统做法是“或者吃掉,或者剩着”。

  法国图尔大学社会学家让-皮埃尔·卡伯称,上层社会和贫苦人群都没有打包的概念。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他们难得出外就餐,餐盘上通常不会剩下食物。有钱人则富有到了不屑于打包的地步。

  法国“thelocal”网站称,法国人排斥将剩菜打包带回家的观念从小就形成了,成年之后则因为对法律的误解而强化。

  加洛特承认,在法国推广打包面临着文化障碍。客人不敢要求,餐馆会将这样的要求视为冒犯。但食物浪费的严重性,迫使人们改变习惯。

  欧洲非政府组织“可持续餐饮联盟”称,浪费食物在法国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象征。根据政府数据,法国有350万人依靠慈善机构的免费食物过活。

  打包只能偷偷摸摸

  据统计,90%的法国人在理论上支持餐后打包。实践中,只有23.6%的受访者这样做过。那些拒绝打包的人给出的理由是,打包剩菜显得小气、不礼貌,甚至是不卫生的。

  法国《世界报》发现,人们对于打包的顾虑多种多样。59岁的埃里克直言,“我不敢这么做”。“上周我和太太还有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吃饭,谁都没有吃完自己面前的食物。当时我冒出打包的念头,并且和朋友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桌子人谁都不敢开口要‘狗食袋’。打包不符合法国文化,我们甚至心照不宣地忽略了这个话题。”他说。

  47岁的塞西尔告诉《世界报》,她尝试过打包,却不敢经常这样做。她的打包频率差不多是“一年一次”。当她打包时,周围人都惊讶地看着她,好像她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塞西尔说,她这样做是因为自己被食品浪费的数字震惊了。她很想更加经常地打包,但她在环境高雅的餐厅用餐时,不敢张嘴索要打包盒。“周围的环境在告诫你,不能那么做。”

  68岁的亨利每次打包都要偷偷摸摸。“我和妻子有时会打包,但只能偷着进行。”他不敢向服务员索要打包袋,所以去餐馆用餐时,妻子总会在身上藏一个塑料袋。用餐完毕,亨利的妻子动作迅速地将剩下的食物装到袋子里,亨利则负责望风,随时告诉她,“右边有人经过,小心”。“每次我们成功了,都会发自内心地开怀大笑。我们为耻于打包而羞愧,这些食物我们付了钱,打包本应是我们的权利。”

  自称索菲的女士告诉《世界报》,每次她在餐馆要求打包时,服务员都会瞪着无辜的大眼睛看着她,似乎不明白她在说什么,或者她应该为自己提出的要求而尴尬。索菲气愤地表示:“我想等饿的时候吃完我花钱买的食物,难道错了吗?是时候停止浪费了,我认为餐后打包很快就会普及。”

  剩饭说明没家教?

  法国餐饮咨询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向“thelocal”网站透露,上世纪90年代,一些法国餐饮业的“大咖”曾尝试推广打包文化,却以完败告终。法国文化似乎天然地与打包相悖。

  该国一家环保包装公司的创始人洛朗支持餐后打包,但他也指出,自己从小受到的家教是,要吃光盘子里所有的食物。“和很多法国人一样,小时候大人总是告诉我不许剩饭,所以现在出去吃饭,无论菜量有多大,我都会全部吃完。”

  他认为,这种习惯让法国人根本用不着打包袋。“如果你无法吃完自己的食物,还将它们装到袋子里招摇过市,一定会遭遇周围谴责的目光。这和不知道说‘谢谢’,以及不为女士开门一样粗鲁,证明一个人家教不好。”

  也有人表示,法餐的菜量并不大,因此多数情况下,确实用不着餐后打包。

  另一方面,法国的餐馆老板担心,让客人把食物带出餐厅,会让他们摊上食品卫生问题的官司。

  法国餐饮业集团俱乐部的高层让-克洛德·厄德公开表示,允许客人使用打包袋违反了法律中关于餐饮安全的规定。“法国法律不允许我们让顾客将食品带出餐厅,如果客人因为这些剩菜而食品中毒,可以起诉餐馆,餐馆老板就要承担责任。”

  关于环保的文章篇二:废轮胎“变身”环保屋

  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附近的高地上,散落着一些小型的圆顶建筑。这些建筑的圆顶上涂抹着鲜艳的色彩,看起来“颜值”颇高。走近之后,你会发现,这些建筑居然是利用废弃的旧轮胎建造的创新环保屋,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这些环保屋的诞生,出自哥伦比亚35岁的环保社会活动家——亚历山德拉·柏萨拉的新奇创意。

  亚历山德拉很早就开始关注废旧轮胎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她在全球范围内做了调查,得出的结论令人触目惊心。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15亿条轮胎报废,其中北美约4亿条,西欧约2亿条,日本1亿条。而废旧轮胎的回收与处理技术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全球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堆放和掩埋,以美国为例,1992年的掩埋堆放率为63%。但随着地价上涨,征用土地处理旧轮胎越来越困难,并且大量堆积废旧轮胎极易引发火灾,造成二次污染。这种“黑色污染”呈愈演愈烈的态势。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彻底根治废旧轮胎污染这一顽疾呢?经过论证,亚历山德拉产生了一种“异想天开”的想法:轮胎需要数千年才能降解,如果把废旧轮胎作为建筑材料,它们就会变身成为经久耐用的“砖头”,用来建造房屋完全具备条件,可以成为变废为宝的资源。

  于是,她在首都附近一个叫做Choachi的小镇,开始试验建造轮胎房屋。他们用铁链将轮胎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结实而有弹性的圆形结构,在里面填上土,将其变成每个重达200——300千克的“砖块”,用来制作墙体和台阶。屋顶用钢材或木材先搭建起天花板,然后在上面覆盖切开的废旧轮胎,形成一个几乎不可降解的,不透水的屋顶。屋顶再涂上鲜艳的颜色,美化视觉效果。

  室内的轮胎墙壁,则用石灰和沙子掺入五颜六色的碎玻璃制成砂浆涂抹,这样看起来更像砖石结构,且色彩靓丽。卧室的天窗选用彩色废玻璃瓶,将它们垂直插入废轮胎做成的天花板中,形成了彩色玻璃的效果。

  亚历山德拉建造的环保屋,设计别具一格,通风采光良好,冬暖夏凉。不仅如此,由于轮胎的物理属性,这些房屋还可以抵御安第斯山脉地区常见的地震,同时,由于是用废旧材料建造,环保屋的造价仅需常规建筑的一半。因此,旧轮胎变身的环保屋,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捧。

  这种环保屋,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废旧轮胎污染这个棘手的问题,还为改善居住条件、降低房价、拉动就业等社会热点提供了机遇。她的创意在哥伦比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广。

  关于环保的文章篇三:话少,为了环保

  我有时很怕见到一类人,他们扎扎实实属于一个圈子,比如诗歌圈、校友圈或者媒体圈。一旦和他们交谈,我就显得格外弱智。如果有仪器可以对这类人说的话进行成分分析。你会发现它至少40%由人名构成,而我的惶恐纯粹是因为我不认识或不记得这些名字。试想英语听力中遇到40%的生词,那就等于成了聋子。“张三是我哥们儿,你不认识张三?”“那天和李四吃饭,就是那个李四……”“王五有次说,陈六这人……就是做过什么什么的那个陈六,你怎么连他都没听说过!”

  这些名字不是公司名人,就是圈子栋梁,人们乐于显摆和他们的交往。可这部分内容在我的认知层受阻,导致剩下60%的话迷失方向。我总会很自卑:为什么我听不懂他那个星球的语言呢?

  和一个不到三成熟的人该聊些什么好?聊创作?救救我吧。聊超女快男?我只在看春晚时打开电视机,信不信由你。聊旅游?请等着买我们下一期杂志。聊宗教?等我亲眼见过鬼以后。聊政治?我的情商还未够。聊电影?如果这是部悬疑片。我从没买过股票基金,又丧失了一大话题。

  如果有一桌人,你只需要发出些“嗯,哈,呵”之类的语气词助兴就好了。总有人能用口水控制全局,而你所需做的就是在“牧师”祈祷时跟着应和“阿门”。如果只有两个人,如果偏偏又受不住沉默的尴尬,那么,我们还是聊聊房价吧。

  据说和公寓楼里的邻居认识的途径,是养一条狗或生一个孩子。你当然可以通过赞美一条围巾、一双皮鞋来打发掉同乘电梯的时光,至于昨晚19楼女人哭声的话题,虽然有点冒险,但多半也不会受冷遇。失恋、离婚、暗恋某人、被追求的女孩们,可以不吃不喝聊上两天两夜,一旦爱情步入正轨,她多半再没有喝一杯的兴趣。

  这也许是因为语言如水,要让水流动就必须有落差,有时候是交谈者之间的落差,有时候又是这个话语同盟与外界的落差,要不我们意见完全一致,还讨论个啥?多数时候我们都是事件的看客,真相被层层裹住,哪是口水能穿得透、摸得着的。口若悬河其实只是在增加世界的话语垃圾,为全球变暖推波助澜。如果我们每人少吐一点二氧化碳和谣言,是不是天气会凉快一些呢?是啊,我话少的真实原因,是为了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