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忙读清凉遇
与厌芳同事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见到她的诗集飘落的梅叶和长篇小说盾罅在五六年前。有一天与厌芳偶尔相遇,我便颇带责怪地说,出了书也不记得给我欣赏!本当一句戏言。不久,她便真的送来了清凉遇。
等了好几天,才有空阅读清凉遇。当读完第一篇“菊魂”茗茶,我便有了不能罢读的感觉。并不是任何一本书都能产生这种感觉的。
读清凉遇时,常在页眉页脚写上一些随想,每当读完一篇掩卷沉思,总有一些长长的回味,也自生出一种武安人的骄傲。于是便有了给厌芳畅谈感受和写一篇关于清凉遇随想的冲动。因为好长时间没有见到厌芳,冲动便被繁忙渐渐冲淡。后来见到厌芳,因记忆依稀,只能说些空洞的赞辞。没想到厌芳竟借梯登天,催我写一篇随想。这样一个写不写都可的“随便想想”便成了一个类似承诺的约定。当搜肠刮肚准备整理自己的时候,那本被朋友借去写有自己感想的清凉遇却不知去向了。再想细读全书,又觉得没有时间。由此生出的浮躁更加让我理不出头绪,深感“随便想想”变成随想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后想:就当读完全书,依凭自己的水平也未必能尽述全书妙处。何不以滴水观沧海,以沙粒见大漠,以一篇说全书,岂不省事哉!于是就以首篇“菊魂”茗茶以陈述丑思陋见。
佛教是一种教育,更确切一点说,是一种“育心”的教育。是教育人们如何用心抵御外界诱惑、世俗烦恼、求得精神解脱、修得福报善果的教育。多少历经世间艰难沧桑的人,遁入佛门逃避现实的做法,其实是有违佛教教义的。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才是佛教教义的真正价值。这本清凉遇可以说是作者以亲身经历的时事艰难为基础,告诉人们如何把佛教教义纳入自己为人处世之道,以提升人类精神品质的艺术之作。茶是佛家喜饮,禅是佛家所悟,心是佛家所修,生是佛家所渡。从作品内容的安排顺序可见,清凉遇是作者用佛教教义指导人世生活的艺术倾心之作。
“菊魂”茗茶是以茶为题的作品。其中写道,“我喝过的茶,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安觉师傅的‘菊魂’茶”,“菊魂”茶凭何能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我们来看一看作品对“菊魂”茶的描写。
“菊魂”茶的形象:“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
“菊魂”茶的经历:九月九日采集的含苞待放的公主黄,经过了秋老虎的毒辣杀菌,再用“仙居寺神龙泉水”洗涤干净,又用瓶子收集了几个季节的阳光照晒。
“菊魂”茶的装束:“‘菊魂’茶的瓶子,明丽而内敛、流线而端庄笼罩着这只举世孤傲的水晶琉璃瓶,口小肚大恭敬包容的品质,让我慢慢感受着瓶中的茶,茶里的.心!”。
陆羽的茶经说,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菊魂”茶的清香,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这“菊魂”茶本就是处子之身,经毒日杀菌,圣水洗礼,集日月精华,才有如此“清”香。它是精心采集,精心炼制,精心泡制,精心评味的结果。何止仅茶如是呢?其实,事如是,人如是,心也如是。人要有一片“清”心,有怎能不需要不寻常的历练呢?看看上述作者对“菊魂”茶的描写,便知作者不单单是在说茶。“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明丽内敛”“举世孤傲”“恭敬包容”这些词语,那里仅仅是写瓶写茶啊,这不是佛说的清净、宽恕、慈悲、超脱吗?这不是古之君子的真实写照吗?
人无论遭受多大的磨难,只要获得了心灵的自我拯救,就会得到永远的幸福;当心灵找到了可以渴饮的清澈泉水,人便获得了一个永远快乐的境界,有足撑起一个不死的生命。厌芳走向名山大川,拜谒佛祖大德,聆听大师智慧,大概也是在寻找一个自我拯救的人生之路吧。那么,她找到了吗?找到了那个自己渴饮的清澈泉水了吗?在那些大师的谆谆教诲之中,他的那个被人生磨难和世态炎凉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心灵,在接受了一次次“清”遇和“凉”遇之后,又获得了一个怎样崭新的生命呢?她在清凉遇?后记中写道:“我不再怨恨、嫉妒、自负、张狂、逆反、自卑……心中的一个个‘结’解开,身体上一个个‘结结’也在慢慢消散,生活也不再是灰头土脸,是关怀,依怙,笑脸,宽宥,温暖,仁慈,尊重,赞扬……还有包容,信任,忍耐;生活是永不止息地成全别人,给这个世界奉献自己而不求回报……”有了这样达观的态度,一切苦难还有能够定义的内涵吗?
我不知厌芳是何时认识佛教的,也不知道她对佛家的茶道、禅道、心道、生道的书读过多少,但凭着她对茶、禅、心、生的丰富知识和独到理解,把这些毫无痕迹地融入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之中,用自然、洁净、柔善、隽永的语言,开拓了一个生命无比博大的精神世界。
深夜里写完上面的话,让拇指在清凉遇开卷的边缘,悠悠地掠过每一张扉页,心中生出无限的感慨。我知道书中还有很多我无法说出的精妙,就把那些精妙留给喜欢它的人慢慢品味吧,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