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成熟时想起土地保美文摘抄

孙小飞

西瓜成熟时想起土地保美文摘抄

  西瓜成熟的季节,吴小丁想起了老家吴村的土地保。

  土地保曾经当了十年的村委会主任。以前,吴村是个纯粹的传统村落,农田里除了水稻,几乎不种别的,人们在田里一年忙到头,也就是勉强糊口,别的就不指望了。后来,沿海一带的经济活跃起来了,不管孔雀还是麻雀都纷纷“东南飞”,几年功夫,村里那些肥得流油的田地,居然不再受到大家的青睐,甚至大片大片地抛荒。

  土地保也曾经加入了南下的大部队,而且干得不错,工资年年看涨。可是,他这个人恋乡情结太重,有了点积蓄之后,突发奇想,回老家参加村委会主任竞选,还给他选上了。

  土地保是有备而来的。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后,立即把自己的“施政思路”付诸行动,把村里抛荒的良田集中起来,发展西瓜产业。

  吴村以前当然也有人种瓜,但那是零星种植,属于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层次。现在,土地保把在沿海学到的一套搬回老家,引进了新品种,组建了合作社,发誓把西瓜产业做成村里的甜蜜事业。

  吴小丁听村里人说过,为了把吴村西瓜的影响打出去,土地保把第一批西瓜当作礼品,往乡里送,往县里送,甚至往市里送。大热天,土地保带着西瓜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开着小四轮进城,按照事先准备的名单,一户户敲门。记不清楚赔了多少次笑脸,也记不清楚背着沉重的编织袋爬了多少层楼,反正,一趟下来,连这些习惯了重体力活的.汉子也喊吃不消了。接受西瓜的人,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热情相迎,还招呼喝杯水;有的客套一番,连说“下不为例”;也有的表情冷漠,好像欠了他家的米还给他家的是糠,让人怀疑是不是这次来晚了或是送少了。最郁闷的是,有一回,扛了两袋瓜给县里某单位的一位领导,一口气爬上七八层楼,累得腿肚子直打抖,敲开门刚把东西放下,谁知领导一看是西瓜,马上变了脸,勒令他们搬下去。事后才弄清楚,领导一家人都是糖尿病,根本不能吃瓜,看到了这东西就烦。

  在土地保的苦心经营下,吴村的西瓜这几年在外面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单位都把它当作夏季消暑的福利发给职工,或者当作礼品送给客人或上级部门。西瓜成了“贡品”,这价格,当然不同寻常了。乡下人也懂得了产品的包装艺术,西瓜再往外送,已不再用那土里巴叽的编织袋,而是用那印上了地理标志、电话号码等等的专用纸箱。吴小丁在市里任职,也算是吴村走出的知名人士,每年夏秋季节回吴村探亲,土地保都要特意挑选几个纸箱的西瓜让他带回市里。

  近水楼台先得月,西瓜当然也成了乡政府的重要接待物品。乡里几乎天天都有上面来的人,西瓜上市的这几个月,乡政府便几乎天天都要来取瓜,一车一车的。乡里的干部消暑,也发吴村的西瓜。每年夏秋季节走访有关部门,当然更是少不了送上小有名气的吴村西瓜。一年下来,乡里消费西瓜不少,算起来还真是一笔很大的数。

  也有烦恼事。因为名气越来越大,来这里的人,看到水灵灵的吴村西瓜,都想吃不了还要兜着走。有一些客人,不用他们开口,村里或者乡里自然会准备好的。还有一些,却可能在有意无意中被村里或乡里忽略了。不用说,你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得罪了一些人。百密一疏,就算土地保精明过人,也难免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啊。

  吴小丁印象中,吴村西瓜打出名气之后,土地保每年还会来市里给固定的人群送瓜。这些人,多是吴村走出去的乡贤,有着先天性的地缘亲缘。人就是这样,起初一两次,大家心里都满怀感谢之情,市里的老乡聚会,总是少不了聊起老家的村委会主任土地保,对他的为人处世赞不绝口。时间久了,七八年下来,大家对这事也就习以为常,甚至认为理所当然。毕竟,不就是几个西瓜嘛,也不是多大的事。说不定,哪一天心情不好时,还对没选准时机前来送瓜的土地保心生厌烦呢。

  吴小丁在西瓜成熟的季节想起土地保,其实是最近两年的事。两年前,不知到底是什么原因,土地保与合作社的同仁们闹起了矛盾,吴村的西瓜,也就不再主动敲响县里、市里这些乡贤们的家门。市场上的西瓜多的是,它们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城里的人们,其实并不会刻意询问它们的出处,随便挑一个便是了。只有吴小丁,每每看到不知产自何地的西瓜,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著名的吴村西瓜,想起送瓜的老乡土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