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意义病-美文欣赏

刘莉莉

我们都有意义病-美文欣赏

  《意义病人》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触动灵魂的一篇。它以现代主义小说意识流的手法,书写了现代社会中一个追逐生命意义而不得,从而内心陷入焦虑、苦闷、孤独、失落和绝望的年轻人,最后终于被虚无主义所淹没,夸父一般倒在了追逐的路上。

  看到“意义病人”四个字,仿佛一道闪电瞬间击中我的心灵。病人?意义病人?因意义而病?意义究竟何在?……这一系列人生命题,非常古老,非常哲学,也非常深刻。读下去,作者通过不紧不慢的叙述,一点点解剖着喧嚣、沸腾、混乱的现代社会里一个因苦苦追寻生命意义而陷入人生绝境的思想者。作者深入其中,又能跳出文字,带着让人吃惊的理智,以冷睿的笔触,一层层地将“意义”给我们剥开。

  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一种黑暗、凄凉、绝望的气息,让人揪心、压抑。主人公噩梦般的一生,让很多人会情不自禁地联系到自身的现实处境,从而产生高度的灵魂共鸣。是啊,我们何尝不是和主人公一样,生活在悲哀、混乱、丑陋而可怕的现实世界里?我们何尝不是像“他”一样的病人?我们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带着“他”的影子。所以,作者塑造的这样一个人物,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小说的主人公连名字都没有,只是一个“他”。这个人物的设置和安排,显然是作者刻意而为的。这个“他”,一定与作者自己息息相关。从文字里,我们完全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与小说主人公之间彼此的精神交融与心灵叠加。显然,作者如果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而又深入骨髓的感受和曲折复杂的阅历,是断然写不出如此深入人心的文字的。事实上,这篇小说正是作者带着鲜明的个人特质和时代特质,用灵魂和血泪写就的。

  小说情节淡化,内心独白和心里感受大段大段如潮水般涌向读者的心灵。你会情不自禁被作者笔下的人物所左右,随着他的梦呓、梦境、幻觉等,感受人生的起落与命运的苦寂。作者的书写是大胆的,真诚的.;也是跳跃的,多变的。他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写法,故事情节的推动不囿于时空,而是随主人公的意识活动来组织构建。小说以主人公的心理意识活动为圆心,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虽然我不完全赞同贝克特所说的“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但作者的确没走寻常路。小说几乎通篇贯穿意识流,和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有着某种层面的相似,但又刻上了自身鲜明的印记。这是很难得的,也是新颖而独特的个性化写作。

  小说题头借用了弗洛伊德的一句话:“当一个人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他就得病了,因为无论意义还是价值,客观上都是不存在的。”这很准确地诠释了作品的内涵。萨特也曾说:“在这种情况之下,人感到被遗弃了,因为人在自己的精神上和精神之外,都无法找到依托。”那么倘若出现这种情况,下一步也就是死亡了。这也是小说的结局,合乎逻辑的结局。

  小说结尾写主人公一边在幻想的世界里慷慨激昂,意气风发,而同时虚弱的身体、薄如蝉翼的信仰,在黑暗的现实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瞬间崩塌、消散。

  没有一样东西,也没有一个人能满足他;没有一种力量,也没有一种精神能拯救他,这个逐日的思想夸父,终于在追逐的中途渴死了。这个太年轻、太幼稚、太堂?吉诃德化的人物,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执钩戟长铩,自我征伐,但杀不出血路,无法突围,于是死在追逐的路上,死在自己为自己掘好的坟墓里。

  小说题头又借用了尼采的一句话:“个人在活着时是没有价值的,在死绝之后,他们比没有价值更没有价值。”这一点在主人公死后,被证明无疑。村人那种看客似的嘴脸、冷血性的心态,以及简单马虎得近乎无耻的葬礼,让人不禁感到心寒与无奈。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命运,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