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二律背反的优秀美文

王明刚

人生的二律背反的优秀美文

  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过:“人是广大宇宙间的一根苇草,只不过是一株会思想的苇草。”的确,人类的历史至多不过四百万年,而文明史则不过寥寥数千年,在广袤宇宙那漫长而无从计数的时间面前,实在是不足挂齿。

  人类自诩为伟大的人类史尚且如此,而身处其中的人类个体便更不必提——由是观之,人类的一生,在这渺远而广大的天地间,确是宛如草芥。苇草一说,看似无理,也实则不无道理。

  但是,这样就可以满足了吗?

  因为人在这世间显得无比渺小,因为人在这万物中显得同等脆弱,难道就足以抹煞人类所缔造的一切价值,难道就能否认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功业了吗?

  答案应该是否认,也只能是否认。

  人生的虚无性,生命的有限性只能成为一个个体存在形式的必要前提,但绝不能成为抵消一切积极因素的悲观主义——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得不面临人生中最为重大的不可回避的本质命题:

  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界定自己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是一场永不可能参与正式演出的排练,也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是“一门没有寒暑假补课的课程”,其迷人性与恼人性正在于其不可知性。正如德国谚语所说的那样:“只活一次的人生等同于没有活过。”我们的生命是因为一次偶然而出现的意外,也许是永恒流变中偶然掀起的小小浪花——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自我价值的探索,甚至可以说,因为这一虚无性,让我们踏上了寻找自己的道路,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又处于人生的'岔道口了。

  我并不否认积极进取给人的推动作用,也不愿否认从容以待给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我却无法承认两者之间是彼此分离、互不相干的个体。

  试想一下,当“进取”成为一种生命的常态,当追求领先成为一种习惯,当追求人生的价值最大化成为一种自我的要求,那将是多么令人伤悲啊。生命的虚无性不再成为一种积极的促进,而成为一种令人畏惧的终结——因为在那个终点,在现世的一切都会化为泡影;過分的完美主义与实用主义使原本琐碎的小事成为拖拽脚步,阻止前行的脚步;而人于现世的沉沦让人望不见头顶繁星遍布的天穹,消磨了现世的智慧,更消磨了人性的本真——这究竟是何等可悲的事。

  同理,适度的从容能够将人生引向达观。但是,当这种成为一种追求享受的异化时,就必然会导向享乐的深渊,而当一味的从容作为一种人生常态时,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导向一种暗含悲观的惫懒与停滞,抹煞了生命真正的、要求创造的积极意义。

  所以,全然的积极进取与过度的从容肆意最终只会使个体的心理走向异化,使生命的原始作用受到压抑——正如推崇现世指导的儒家走向了功利,沦为限制思维的工具,崇尚自由的道家最终成为了虚无而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反而使人们由自我的压抑走向另一个极端。

  任何一种人生、任何一种价值都必须依托于个人而存在,而任何个人的价值定位,都必须在社会性与天性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因而,一种有意义的人生,应当是背靠人生的虚无,寻找自我的超越与反抗,另一面则是立足于社会的支点,谋求个体的发展与价值的。

  “未经审查的人生没有价值。”苏格拉底如是说。但我想说,一种有所偏颇的人生也是缺乏合理性的。生命这根漂浮于虚无之上的浮木,唯有立足于其平衡点之上,方能不令其颓沉于万劫不复的虚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