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女子-经典美文

马振华

秋千女子-经典美文

  应当是这样的——绿杨的庭院里,繁花堆积,胭脂红,梨花白。秋千上的她,乌发覆额,眉目似秋水。她仰首看高高的云天,眸子里沾着晶莹的泪珠。满园子的姹紫嫣红,只有秋千,只有飞舞的蜂蝶,和她在春风中一起寂寞着……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每次读到李商隐的这句,我脑中总是这幅景象,为这个女子心疼。与我同感的一位女作家,她对这首诗的描述是:心里总会一凛,仿佛一件瓷器捧在手里,说不出的喜爱,好端端的,却一下落在棉花垫子上,“扑”地一声轻响。

  秋千和女子,适合在古画里居住,是极古典的画面。深闺中的女儿,羡慕那飞翔的鸟,飘移的云。于是荡上秋千,怯怯地把自已送向半空。迎着微风,裙裾飞扬,她看到了墙外的绿水桥平,看到了柳下伫足的谁家少年,向她频频张望。那一瞬,她青春的目光里,眼波流转。

  古代的男子们可以骑白马,到处游荡,看尽旖旎春光。闺秀们只能锁在深院,杜丽娘般无尽惆怅。韶华易逝,花落残红,秋千上的短暂欢乐,成了青春里明媚的点缀。即便她们做少妇后,忆起闺阁中的`岁月,滤掉了忧伤成份,留下的,是秋千旁露浓花瘦的小女儿的慵懒情态。这情形,被李清照、朱淑真们写进诗词里,我们捧在手中阅读时,有陈年锦缎披洒在阳光下的沁芳感。

  那心仪的人呢,他徘徊在墙外小道,看隔墙的秋千影,听佳人的浅笑,心向往之。她在秋千上瞥见了他,簪花的云鬓下,映着羞红的脸,她垂手而立,娇羞不肯上秋千。这幅娇憨模样,真真让人喜欢不尽。

  有青春作底子,什么样的景象都是纯美的。总觉得金瓶梅中,一群妇女在秋千上放肆地笑,终究俗了点,像一群花喜鹊在枝头闹个不停。秋千上的风情,只适合情窦初开的少女,她们与秋千并立,本身就是一阕婉约的词,尽管这些词里,染上了怅惘的美——有多少初相遇最后是执手相牵的呢?毕竟隔着年代的约束。

  有一年我游历在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落,是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山风浩荡,江水奔腾。熊熊篝火燃烧起来,姑娘小伙子们身穿叮铛的民族服饰,围着火堆边跳边唱,是我们听不懂的方言。当一首熟悉的旋律唱响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舞起来,那是电影芦笙恋歌的插曲:“燕子双双飞上天,我和阿哥荡秋千,秋千荡到晴空里,好像燕子云里穿……”

  古人真该羡慕他们,阿哥阿妹共同荡秋千,双双如自由的鸟儿,飞翔在春风里,那是古人们想也不敢想的。秋千起源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却被南方少数民族的人们,演绎得如此风情生动。秋千里的爱情,有一种奔放旷达的美。

  孩子们也爱秋千,童年的阳光下,池塘、榕树边,秋千荡开了五彩的梦。琼花开的季节,我在扬州瘦西湖畔的一处绿荫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倚在白栏干的秋千上,穿白蕾丝的公主裙,静静翻着图画书,四周幽静得只有鸟鸣。这情景,深深把我吸引住了,多像日本画家中岛洁笔下的小主人公——那个穿火红裙子的小女孩,悬着藕白的小腿,坐在红枫树的秋千上,她在探寻远天消息,思索风从哪里来吗?

  那么纯静与诗意,秋千,脱离了情感的惆怅,在这里,呈现着别样天真空灵的美。

  闲读张晓风的散文,喜欢那篇秋千上的女子:“秋千不算,春天不算,那女子的绣花裙摆不算,真正要随风鼓胀的,是生命对世界的追求。读书和求知才是我们的秋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自己大胆的抛掷出去。世界是如此富艳难踪,而我是那个在一瞥间得以窥伺大千的人……”睿智莫如张晓风,她把手中的秋千,荡出柔婉的古典与璎珞敲冰的光芒。

  真好,这架浸透书香的秋千,栖息在灵魂深处,一次次把我们送上云端,阅不尽千山秀,看不完绿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