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妈妈的手
妈妈离开我们已近两个年份了。她老人家的身影虽已不见,其音容笑貌却似乎从未离开过我的耳眼,尤其是她那双饱经风霜而又神奇灵巧的手,总能唤起我诸多回忆。
这双手,说她饱经风霜,是妈妈为了养家,用这双手提篮挑担,日夜操劳而餐风露宿,干着男人干的体力活;这双手,说她神奇灵巧,是妈妈回到家后,竟能用这双干重活的“粗糙”的手飞针走线,绣花纳鞋,用那勤劳朴实的双手绘出一片五彩云霞般的新世界。
那时候,妈妈绣花远比现在的十字绣要复杂得多。绣花针比缝衣针还要小,各色丝线也非常细嫩,还要用竹篾做好绷布的绷子架,妈妈绣花的底布多为白布。记得家里原有一只椭圆形的有盖的小扁桶,就是妈妈专门用来装绣花、做鞋用的花样、鞋样、丝线等什物的。妈妈在绣花前,总是先将描好的字样图样用复写纸复描在白布上,然后用竹制的绷子将描好了图样的`白布绷紧,再用穿好五颜六色的丝线的绣花针在布上飞针走线。现在想来还觉得奇怪:妈妈是王家的童养媳,从未进过学校门(解放初期上过扫盲班),那双手干的都是粗活重活,手上布满老茧,怎么还能拿得起那细巧的绣花针?真不知她这手女红细活是跟谁学的,怎么练成的。只知道每天晚饭后,妈妈拿出那活计,在昏暗的灯下绣啊绣,绣啊绣,什么猫、狗、鸳鸯等,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什么迎春花、向日葵等,一朵朵美丽的花儿都随那丝线的走动在白布上渐渐地显露出来。绣品虽说不上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倒也像模像样,惹人喜爱,要不上我家来向妈妈讨教讨活的人也不会那么多。而对上门讨教讨活的人,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倾心而为。那时候,女孩出嫁都喜欢自绣枕套、自纳鞋垫啥的,老人百岁之前也喜欢买好寿衣寿鞋并绣上图文。每当邻里街坊摊上这事,往往也是妈妈最忙的日子。白天在外忙活,晚上回到家还得接待来家商讨女红活计的人,与人探讨绣花。这还算不得什么,若是有那不会绣花而要来讨活绣件的人,妈妈可就得忙乎上一阵子,有时甚至是整个通宵。
记得我家小巷里住着一位姓罗的婆婆(与妈妈同姓)没儿没女,是个孤寡老人。她对妈妈绣的活儿很感兴趣,每次到我家串门时总爱拿着妈妈绣的东西左看右瞅,嘴里还会不停地赞叹。后来,老人病了,妈妈去看她,罗家婆拉着妈妈的手说:“我真喜欢你绣的东西。我常思寻,如果我死了,也能穿上你绣的寿衣寿鞋该有多好啊。但我知道你太忙,所以一直开不了这个口。”妈妈听了罗家婆的话,啥也没说,只是让老人拿出已准备的布料径直回家。回到家中,只见妈妈又是画又是剪的忙活开了……一个通宵过去了,我们睡醒了,妈妈还在桌边忙活。“妈,你又一宿没睡?”“没关系,我把罗家婆的寿衣寿鞋忙活完了,了结了老人家的一桩心事,免得她老人家挂记。”说着,收拾好桌子,拿上已做好的活计,一大早就送到罗家婆的手中,着实让老人感动了一回。后来,罗家婆在家寿终正寝,老人身上穿的正是妈妈帮她绣的寿衣寿鞋。
妈妈手上还有另一手绝活,那就是做布鞋。那个年代,皮鞋是个稀罕物,你能穿上解放鞋也够显摆的。而我们家从大到小一律都穿妈妈做的布鞋。妈妈做的布鞋比街上卖的布鞋可要秀气、牢固、舒适得多,当然,制作的过程也是比较繁琐的。先说制作鞋底吧:妈妈首先选出破旧的衣服中还能用的布料,用米汤刷好后贴在门板上放到太阳底下去晒,再将晒好的布料用熬好的米糊粘在一块,一层一层地粘,粘的厚度约半寸许。然后量好鞋底长度尺寸,用专门切割鞋底的小刀将粘好的布料切割成鞋底的模型,用锥子、针、苎麻去纳上。这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用力小了,纳的鞋底稀松不牢;用力大了,麻绳易断。针脚太稀,鞋底易烂;针脚太密,鞋底碜脚。而妈妈纳得鞋底刚好,穿的时候舒适便捷。至于鞋面,都是黑面白底两层新布。上鞋的时候,鞋面还得用白布条滚好口再上上鞋底。鞋的入脚口两边割开个U型口滚边缝上宽边松紧带。穿上妈妈做的这种布鞋舒适合脚,无论走路、跑步都很便当快捷。后来,妈妈年龄大了,鞋底纳不了,就只是做好鞋面,上上买来的塑料鞋底。穿上用这种鞋底做的布鞋比起用妈妈自己纳的鞋底做的布鞋,感觉没那么好,有点滑。但现在,连这种布鞋都没得穿了,只能成为一种永远的美好的回味。
妈妈的手神奇灵巧,她曾用这双勤劳朴实的手绘出一番五彩云霞般的世界;妈妈的手孔武有力,她硬是用那娇小的身躯上的这双手撑起了家中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