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养的名人名言

刘莉莉

谈修养的名人名言

  中国有句俗话:“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说的是为人处世不要只从一面去想,而要注意替对方想想,换个位置想想。只要能设身处地地看问题,就容易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加深理解,达到谅解。

  有句俗语讲“天若有情天亦老,水能随遇水常流”。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心平而气和,不能犯肝火、生大气。

  我们的人民一不懒、二不笨,我们的祖国在悠久的历史年代里,经济文化曾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外国人能办到的,祖先能办到的,我们能说办不到吗?我们要有这个志气,不能妄自菲薄。

  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

  要叫别人看重自己,首先自己看重自己。

  你不要首先研究别人为什么看不起你,而是要首先研究你为什么叫人看不起。

  大脑这个东西越用越好用,越用越聪明。有的人之所以本事小、办法少、进步慢,主要原因不是脑子笨,而是脑子懒。

  所谓“一觉醒来,疑团顿解”,实际上是一夜未眠,冥思苦想。讲艰苦,这种头脑的加工最艰苦。思想上的艰苦,勤于和善于思考问题,是长期训练而形成的。

  要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认真地了解情况,系统地积累材料,经常地总结工作。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概括、抽象、提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既有系统性,又有创造性;既不离原则,又生动活泼。

  琢磨事,必须下真工夫,花大心血,熬夜、吃苦。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同时还要善于琢磨,学会分析综合。认真把情况搞全了、弄准了,把材料掰开了、揉碎了,把关系理顺了、摆正了,把措施具体了、落实了。

  学习理论,光读书不行,必须联系实际。离开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就失去了目的.;离开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就失去了动力;离开联系实际,学习理论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学习的成绩如何,不是看背多少书,而是要看实际结果。

  一方面,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结合实际,读书的过程就成为研究实际的过程,工作的过程也就成为学习和应用理论的过程。

  有些人把学历文凭看得过于神圣、过于绝对,似乎只要有了文凭就有了一切。其实,学历、文凭并不等于知识,文凭、知识也不等于才能,知识、才能更不等于贡献。

  什么叫本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能做到,叫本事;人家不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这叫真本事,大本事。

  本领、招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脑子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只要处处留心,勤于、善于把实践材料连贯起来思索,进行分析、综合,就一定可以想出新的套套,走出新的路子。

  理论上的摇摆性和决策上的主观性,使我们许多工作缺乏客观的、全面的、长远的考虑,使我们许多政策缺乏科学性、连续性。

  认为自己凡事都能说明白的人,这个人常常是不明白。若干人就是因为老认为自己什么都明白,最后做了很多糊涂事,这叫做“假明白,真糊涂”。

  要处处留心,多问几个为什么。许多事情似乎早就明白,如果问上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明白,而是糊涂;经过认真思索之后,就会变糊涂为明白,这个明白才是真明白。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情当你没有深入了解时,你可能认为是简单的。一旦钻进去了,你就发现并不简单。所谓“越学越不懂”,“越学越糊涂”,讲的就是这种情形。

  哲学也叫“明白学”,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不懂哲学的领导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我接触过若干个很不错的同志,工作很努力,天赋也很好,就是在这点上不肯下功夫,工作上常常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干糊涂事。

  不要忽视零碎时间,理发、洗澡、散步、坐车等头脑空闲的时候,都可以用于思索;要把零碎的事情捆起来办,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肢解时间;要想方设法挤留出大块的整块的时间,使自己静下来,翻点材料、读点书,系统地想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