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山东录取分数线 2024排名多少可以上

很多考生都在向北考网徐老师,合肥工业大学山东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分,在山东的考生排名最低需要多少才可以上合肥工业大学,没关系今天徐老师帮助大家整理了近五年的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排名位次,希望大家在选择志愿的时候有帮助。

一、合肥工业大学山东最低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从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的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数据中从,我们可以看到最低分大约在568分至601分,录取位次在54032 至4978区间,山东的高考考生如果在这个分数段内或者位次区间,按照往年的录取数据是可以报考合肥工业大学。

1、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2022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68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8525名;

2、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2022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75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2758名;

3、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2021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72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6632名;

4、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2021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72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6322名;

5、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2020年综合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7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54032名;

二、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2022-2018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完整数据表

1、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和位次排名数据整理

年份 招生省份 选科要求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2 山东 - 综合 1段 568 38525 8
2022 山东 - 综合 1段 575 32758 282

2、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和位次排名数据整理

年份 招生省份 选科要求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1 山东 - 综合 1段 572 36632 282
2021 山东 - 综合 1段 572 36322 8

3、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和位次排名数据整理

http://www.GaokaoHelp.com
年份 招生省份 选科要求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20 山东 -综合 1段 571 54032 280
2020 山东 - 综合 1段 588 36254 8

4、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和位次排名数据整理

年份 招生省份 选科要求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9 山东 - 理科 本科 582 26866 8
2019 山东 - 理科 本科 593 20110 267
2019 山东 - 文科 本科 586 5002 13

5、合肥工业大学在山东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和位次排名数据整理

年份 招生省份 选科要求 科目类型 所在批次/段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录取人数
2018 山东 - 理科 本科 588 27574 7
2018 山东 - 理科 本科 602 19116 272
2018 山东 - 文科 本科 601 4978 15
南京邮电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对比哪个好(2023排名分数线区别)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重庆录取分数线 2023排名多少可以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对比哪个好(2023排名分数线区别)
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对比哪个好(2023排名分数线区别)
合肥工业大学在青海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2023年多少人
中国药科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对比哪个好(2023排名分数线区别)
合肥工业大学在陕西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2023年多少人
山西高考多少可以上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2023招生人数和最低分
温州医科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对比哪个好(2023排名分数线区别)
2023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什么专业比较好(重点特色王牌专业名单)
2023合肥工业大学什么专业比较好(重点特色王牌专业名单)  
2023年合肥工业大学新生开学时间在哪个校区及军训时间安排

三、合肥工业大学学校最新介绍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1979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学校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2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入选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