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诗词助教现代文的内容
"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以感人的形象,美妙的旋律,和谐的节奏,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蕴陶醉、感染人。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大都是时代的精品,是中学生滋养情操,进而塑造灵魂的珍珠。中学生正处于浪漫季节,其审美想象十分丰富,并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往往不由自主地把感情注入审美对象,对一些明朗、生动、具体、可味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常常神采飞扬、意气风发而不可自抑,而古诗词恰恰以它独特的雅俗共存、情感交融、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打开浪漫的书页,叩击着他们朦胧的心扉。笔者在长期的现代文教学中施行用古诗词进行涵泳,既增加了现代文的文化厚重感,又把祖国灿烂的古典文学融于平时的学习中去,古今结合,推陈出新,对语文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谈一点体会。 一、以诗说明,情深意切。 说明文怎样教得生动有趣,一直令同仁们感到茫然,如果运用古诗词来涵泳,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我在教法布尔的《蝉》时,首先引用古人咏蝉的诗句:“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唐·李商隐《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惟愁我亦愁君。”(唐·雍陶《蝉》)“莫倚高枝纵繁响,也应回首顾螳螂。”(唐·陆龟蒙《闻蝉》)“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元·丁鹤年《应教咏画蝉》)给学生展示“蝉”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早已融入了中国的.古典文学,然而这种“蝉文化”是建立在纯感性基础上的,与我们今天要学的法布尔的理性的科学的《蝉》有本质的区别。一下子使学生对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完成了对蝉从理性到感性的飞跃。在讲到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欢乐”时,我引出唐朝虞世南《蝉》中的诗句:“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学生顿时产生了兴趣,课文中无以言尽的蝉的高贵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望学生们的心灵。再如我在教《一个好树种——泡桐》时就是以古诗:“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宋·王安石《孤桐》)结尾,说明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还有精神的激励。这样把本文的思想内容开拓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一、以诗明理,入骨入髓。 用诗来进行议论,是令人向往的,它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使人心悦诚服。例如我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时,就引用了一首抑扬顿挫的唐诗: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以古诗“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唐·李白《哭晁卿衡》)结尾,使学生沉浸悲痛中,从而加深对烈士们的感情。我在教《崇高的理想》时组织了一次以“理想”为主题的古诗诵读竞赛,同学们积极地搜集了大量关于理想的古诗词,既加深了对理想的认识,又诱发了对古诗词的热爱。把古诗词引入议论文的教学,能让学生愉快地进入议论主体,从内心里点燃真、善、美的火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以诗激情,交相辉映。 诗词本来就是主情的,如果我们在学习情文并茂的散文时,适当地引入诗词,那将是锦上添花,精益求精。同时,人类的感情有许多共同之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感情都是其中的某一种,它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也正是教育之真谛所在。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抓住这一特性,挖掘人类共享资源。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绿》时,赏析“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蔚蓝的天”融在水里怎么会变成绿色呢?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引用了古诗“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们恍然大悟。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一个问题不像数理化可用某一公式定律来解答,同时由于学生各自的阅历不相同,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不可能都有亲历,这时我们就要开启前人的智慧,用古诗词来涵泳。如我在教《雨中登泰山》时,就大量运用古诗词,把登泰山的感受穿越时空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如形容泰山之高峻、雄伟,引“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同以远,层云郁冥冥。”(晋·陆机《泰山吟》)“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唐·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最后以泰山顶端天山阁楹联“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作结,一下子把登陆泰山的感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开辟了以文励志的新境界。再如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时,我讲了这样的秋风:“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王景《浣溪沙》)“飒然何处起,水国不成眠。触树人疑雨,开门月在天。”(宋·林景英《秋风》)这样的秋雨:“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唐·耿氵韦《九日》)“路多绿竹遮栏雨,池有残荷掩映秋。”(宋·孔武仲《九月二十二日西馆雨中作》)这样的秋声:“才惊淅淅转萧萧,散入寒空万里遥。暮雨数枝湘岸竹,凉风八月广陵潮。”(明·林如楚《秋声》)“秋蝉儿噪罢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元·关汉卿《双调·蟾宫曲》)这样的秋色:“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秋词》)“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元·白朴《越调·天净沙·秋》)这样的秋景秋情秋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睛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金风万里思何尽?玉树一窗秋影寒。”(唐·杜牧《秋感》)“菊枝倾倒不成丛,桐叶凋零已半空。自是老来多感慨,不须萧瑟为秋风。”(宋·陆游《九月晦日作》)虽然引用得多了些,但学生们很感兴趣,因为他们能全方位的体验秋的韵味,很多诗句在他们的作文中出现过。可见以情激情所撞出的火花是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