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三篇

莉落

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1

  1、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2、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谢枋得《武夷山中》

  3、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4、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8、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9、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1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13、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李商隐《端居》

  14、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15、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孤雁》

  16、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7、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18、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9、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20、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2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3、风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

  6、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

  7、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8、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1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12、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

  1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4、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萧子显

  1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1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19、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徐淑

  2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3

  《泊船瓜洲》

  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泊船瓜洲》是一首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从诗题中我们又知道,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由此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也不远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前者写的是所见,而后者写的是所想,这一想,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再塑空间。同时,“钟山只隔数重山”不仅写了瓜洲与钟山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流露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浓浓的情怀。

  “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仅点出了时令已是春天,也不仅仅是描绘“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个“又”字,又深深地蕴含了诗人多年的企盼。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思乡之情也在,可是诗人自己又身在何处?再看句中的“绿”字,它也不单单是今年吹绿了“江南岸”,而是年复一年,不止一次地“绿”遍千山万水,就连整个江南都被染出了灵气,却终究难以染绿游子此时的`思乡情结。“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由“春风又绿江南岸”触动诗人的思乡情怀自然引发而来,诗人满目新绿,想起春风已经不止一次吹绿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不觉寄情于明月:皎洁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归故里呢?再一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诗人在诗作中十分注重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形象化,“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这在古汉语中叫做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足见诗人遣词造句的非凡功力。

  《月夜忆舍弟》

  年代:唐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赏析: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