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这大概是举世华人都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诗人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画面,唤起“思故乡”的意念。这种因为画面而产生的意念,入木三分,能让孩子养成看字之后进行图像思考的习惯。像“拍照式记忆”,堪比刻骨铭心。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析:诗人和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暗寓着“还是山懂我”,诗人怀才不遇“无人相识”的孤独感跃然纸上。前期我们可以“不求甚解”,念给孩子听就好,等孩子自己探索起来,解释给他们听,就能帮助他们加深了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解析:“三千丈的白发”,这夸张,真是尺度大开。“忧愁”啊,就有这么长。原来忧愁可以用长度计量!就像《猜猜我有多爱你》里,小兔子把臂膀张得大大的.,告诉妈妈说:“这么爱!”同样无厘头到令人捧腹,但化抽象为具体的行为非常让人共情。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解析:“危楼”就是高楼,高得抬手就能摘到星辰。“夸大其词”,透露出的一颗童心。后半部分,不敢大声说话小心翼翼的样子更像孩子。这样的诗不怕孩子没有兴趣。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解析:这首诗最妙的地方就在三四句,春风是善良的,知心的,“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用时下流行的话说,情商极高,“风品”很赞。
接着来读几首七言绝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解析:这首诗,每一个断隔就是一幅画。一二句让人惊心动魄,三四句给人浑阔茫远之感。“断、开、流、回、出、来”6个动词,把天门山景写活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从彩云间离开白帝城,这样的景象如梦里他乡,震慑心魄。“千里”对“一日”,而交通工具不过是轻舟,这夸张的速度,让诗人的好心情流露无疑。史料记载,这首诗是李白被贬途中收到赦书时所作,“归心似箭”,才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这样的神来之笔呀!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假如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万事都在发展变化,那就让“我”把不变的心意,寄给月亮,伴你到夜郎西。朋友之间的“情话”也可以如此“肉麻”,这友谊的小船,永世不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解析:这里的君,就是指月亮。每次读这首诗我就忍不住“”质问李白:啊!李白你太任性了!月亮是你家的吗?你说月亮能“随君直到夜郎西”就能动,你说“思君不见下渝州”,它就不动。论指挥月亮,我只服你!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李白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能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绘本插画师。他在布置场景上的技法可谓炉火纯青,如同最闻名的《静夜思》,这首诗前两句,他也是在布景,为引出思乡情切酝酿氛围。全诗浅显易懂,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析:若干年前,当我站在庐山瀑布前,我被它磅礴的气势震撼得惊呆失语。再一读这首诗,更为震撼,这一次是震撼于李白的才华。“飞流直下三千尺”,就像是从九重天上流下来的银河之水,神来之笔,惊人魂魄。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析:这首送别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原来你是这样的李白,游遍山川湖海,却还能深情到目送孟浩然离开,久久不动,只剩长江流向天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析:换个角度,作为被送别的对象,李白又能看到友人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义重:比千尺深的桃花潭水还要深。李白!汪伦这样的朋友请给我来一沓!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解析:由来吊古伤今,但李白没有沉浸在凭吊的伤感之中,他跳脱悲情,放眼山河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杳杳有无中”的妙处不言而喻;“二水中分白鹭洲”的画卷缓缓展开,令人叹服。
怀古抒情,最后两句画龙点睛,道出怀才不遇的伤感,却自带“硬气”,表现为“我能为你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能眼不见为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