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麦地赏析

阿林

海子诗歌麦地赏析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河查湾,一九八三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广袤的麦地上度过的,麦地的记忆深深地烙在海子的脑海中,海子理解麦地的质朴、坚忍和宽容,懂得麦地的苦难、沧桑和伤痛,因此,他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麦地”意象。

  原文

  吃麦子长大的

  在月亮下端着大碗

  碗内的月亮

  和麦子

  一直没有声响

  和你俩不一样

  在歌颂麦地时

  我要歌颂月亮

  月亮下

  连夜种麦的父亲

  身上像流动金子

  月亮下

  有十二只鸟

  飞过麦田

  有的衔起一颗麦粒

  有的则迎风起舞,矢口否认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乡的风

  家乡的云

  收聚翅膀

  睡在我的双肩

  麦浪——

  天堂的桌子

  摆在田野上

  一块麦地

  收割季节

  麦浪和月光

  洗着快镰刀

  月亮知道我

  有时比泥土还要累

  而羞涩的情人

  眼前晃动着

  麦秸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

  收麦这天我和仇人

  握手言和

  我们一起干完活

  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

  此刻我们心满意足地接受

  妻子们兴奋地

  不停用白围裙

  擦手

  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

  我们各自领着

  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

  的孩子 在河流两岸

  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

  洗了手

  准备吃饭

  就让我这样把你们包括进来吧

  让我这样说

  月亮并不忧伤

  月亮下

  一共有两个人

  穷人和富人

  纽约和耶路撒冷

  还有我

  我们三个人

  一同梦到了城市外面的麦地

  白杨树围住的

  健康的麦地

  健康的麦子

  养我性命的麦子!

  赏析一

  一、“麦地”意象的成因

  首先,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耕国家,麦子是和乡村生活密不可分的作物,也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特质的物种,而15年的乡村生活给予了海子在文学创作方面无穷无尽的灵感,也令他有着不可磨灭的乡村情节。作为一个由乡村走向城市的青年,麦地成为海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隅,镌刻在他灵魂的深处,那里宽阔、包容、温暖、“美丽而忧伤”,承载着海子的眷恋与幻想,他也因此获得了“麦地诗人”、“麦地之子”的美誉。1985——1988年是他关于“麦地”意象作品的创作高峰期,在这一期间,海子先后发表了《麦子熟了》、《麦地》、《五月的麦地》、《麦地与诗人》等作品。他欣赏和赞美麦地,写“收割的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麦地》);对麦地充满感激之情,写“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麦地》);赞颂友情,写“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五月的麦地》)。

  海子“麦地”意象作品的集中诞生期,正值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引进中国,中国文坛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变化与徘徊在城乡之间的矛盾挣扎,使得海子的诗歌呈现出现代主义个人乌托邦倾向,麦地成为了他寻找生命价值和情感投影的地方,他询问,说“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诉说“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麦地与诗人》)。海子自觉地将文学与生存联系起来,用诗歌坚守他心中的乌托邦,抵抗来自城市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对乡村质朴生活的侵蚀。现实中的麦地逐渐失去,而海子心中的麦地则永远被诗歌停留在最美好的瞬间。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海子开始了诗歌创作,其中荷兰著名画家梵高的画作对他的创作影响深远。梵高一生创作了多幅表现麦地和麦子的画作,如《有柏树的小麦地》、《麦地上的`乌鸦》、《夕阳与播种者》等,麦地困守着他孤独而沉默的灵魂,也同样成为他艺术表达的载体。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对故土家园的守望、对生活无比真挚的热情,使得海子诗歌中的麦地与梵高画作中的麦地有着灵魂上的共鸣,他将梵高称作“我的瘦哥哥”。在《麦地情殇——怀念梵高》里他写道:“我是麦田的守望者/我用尽世世代代的豪情/我守望着这麦田/永生永世……”

  二、“麦地”意象的情感内涵

  “决定作品是否能经受实践的考验的,首先是童年所抱的态度和对乡土的感情。”海子从小居住在乡村,质朴的田园生活、乡村的一草一木都构成他诗歌灵魂的重要环节,他书写麦地图景,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他懂得农耕劳作的幸福与辛酸,土地的温暖与寒冷,他眼中的“大地苦难而丰盛”,这些理解和热爱都融在他的诗歌中,成为不朽的传唱。

  在海子的文学世界中,麦地是包容而温暖的存在,代表着生命的与希望,麦子、麦地和村庄成为农耕文明的最真实写照,他将幻想与现实融合在诗歌中,抒发对生命的珍惜与感恩。麦地的丰收富足令他无比欣喜和感激,“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麦地》);麦地中的劳作如同动人的画卷,“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麦地》);麦地是他收获友情的地方,“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五月的《麦地》);麦地也是他渴望的生命归宿,在《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和《死亡之诗(之二)》中,都描绘了死亡与麦田、麦子相伴的图景。

  然而麦地并非没有忧伤,在丰收和希望背后,是苦难与贫瘠的阴影,收割和黑夜给予麦地无边的荒凉与寒冷,然而这恰恰也勾起海子灵魂中孤独的哀鸣,“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的内部上升”(《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答复》)。城市对乡村的吞噬,饥饿与贫穷的如影随形与海子孤独的灵魂产生共鸣,海子看到了麦地在丰收时的喜悦与夜幕降临后的荒凉,但他的心却依然为这伟大而包容的土地所捕获,渴望即便在身处城市之中也能够在精神上还乡,“谁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熟了麦子》),他渴望能够在麦地之中,在麦子的陪伴下得到灵魂的安眠。

  乡村是海子灵感的后花园,也是他心中不朽的乌托邦。海子诗歌中的“麦地”意象,构成了他文学世界的根基,他以麦地的光芒直指现实世界的缺失,传达灵魂对乡村深切的渴望与留恋,作为麦地的忠实守望者,留给世人关于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无尽思考。

  赏析二

  海子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缘于乡村的烙印和大师的启示,海子创造了独特的麦地意象。因为神性体验和生命理念对其创作的渗入,海子的麦地意象使得诗歌空间呈现出空前的广阔和深邃。海子的麦地诗歌包含了由“麦地”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阳光、月光、镰刀、树木、河流、汗水等的意象。麦地之于海子,是他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海子对麦地的体验是复杂的。在他的诗歌里,海子赋予那些诗歌意象以新意,使他们与现代社会的个人经验产生了联系。海子的诗值得我们去细细品位。

  在《麦地》里,乡村随处可见的麦地被赋予生命和情感。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如此和谐的乡村世界。看似对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恰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他热烈地爱着生养他性命的麦地,被称为“麦子诗人”。他虔敬的歌颂“麦子”的同时,深情地描述辛苦劳作的父亲,折射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的形象,朴实无华,歌颂创造的巨大财富,也显示了诗人自己的博爱精神。

  “麦地”这个意象不断的出现,反反复复,这正是因为它也是作者耗尽生命竭力吟咏的对象。海子是一位为理想和生命歌唱的诗人,所以对大地的崇敬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他花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麦地,歌颂麦地,也正是他的良苦用心啊。

  “收割季节”那是诗人多么渴望的收获时节啊。他内心的欣喜自然地向外流露。那麦地已不是一片具体的麦地,它其实是一方梦土,一方经诗人理想醇化了的古老农业文明的生活图景,它纯净、质朴、祥和、美丽,洋溢着醉人的浪漫气息。海子对承载他希望的麦地充满了感激之情。“收割季节“这般热闹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质朴的民情,而诗人身处其中,更是让那在喧嚣中被沾污的心受到一次洗礼。

  诗人是农业哺育出来的啊,是属于大地的。以至于海子对承载他希望的麦地充满了感激之情,称它为“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诗人的诗歌界限跨过了等级与地域,遥想到了尼罗河、巴比伦的孩子“洗了手/准备吃饭”,把自己的博爱精神推向到了全世界。在诗的最后诗人把对麦子的无限崇敬写的淋漓尽致;人与人因为“麦子”而缩短了距离,都为“麦子”歌唱颂歌。

  在“家乡的风”、“家乡的云”中,在诗人静静的“睡”中,“麦浪”就像“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诗人能够亲临感受一大片一大片的麦浪,身心受到极大的慰藉,就像自己身处天堂,再也不受尘世的打扰。

  在这样的人间乐园里,就算有什么恩恩怨怨,也不值一提了,在这里,宁静的幸福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消灭的。“我和仇人握手言和”,还“一起干活”,就像诗中所写,“命中注定的一切此刻都心满意足地接受”了。

  “城市外面的麦地,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发出了一种自内心的呼喊,一种从深处的对麦地的赞美,对麦子的感激之情,诗到这里结束,让人人心激荡,回味无穷。

  《麦地》让读者享受到了宁静,同时也明了了诗人海子的内心世界,懂得了他对静谧灵魂的追求,对劳动、创造和生存的赞美,以及他自己的生存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