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的事迹1
王小二是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英雄人物的事迹2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英雄人物的事迹3
黄继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某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被敌人一个集团火力点所困。黄继光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勇敢地冲向敌人地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就忍着重伤巨痛,跌倒了爬起来,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务,全歼敌人两个营,自己壮烈牺牲。根据黄继光生前的申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英雄人物的事迹4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鬼子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着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穷苦农民家庭。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乃超。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杨靖宇将军的的事迹被编写入小学课本中和电影。
英雄人物的事迹5
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群众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英雄人物的事迹6
舍身救火车的欧陽海
2009年9月,欧陽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虽然距欧陽海壮烈牺牲已近五十年,但欧陽海的舍身精神和伟大光辉仍然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前行。
欧陽海,1940年冬诞生在湖南桂陽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8年,欧陽海报名参军入伍。在部队,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一年后就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同,被提升为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苦练军事技能,仅仅几个月,就成了全师的战术标兵班。
1960年5月,欧陽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党员的他,更加努力和勤奋。他牢牢记住党的教诲:荣誉是对你的鼓舞和鞭策,不是自我欣赏和夸耀的装饰品。
一次,欧陽海探亲后回连队,走到半路上,忽然看见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连哭带喊地跑过来:“叔叔,救命啊,救救我妹妹……”原来,小女孩的妹妹不慎掉进了深井里,正在井中挣扎。欧陽海二话没说,甩掉外衣就跳下去了。他先把小女孩托上水面,然后一手夹着她,一手边往上爬。井壁湿滑,好几次他都差点没抓住,险些掉下去,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小女孩被救上来了。等小女孩的父母赶到,还 没来得及说感谢的话,欧陽海就拿起外衣继续赶路了。可有谁知道,井水已经湿透了欧陽海的衣服,他冷得嘴唇发紫,回到连队后就病倒了。
欧陽海就是这样,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把老百姓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 重要。
1963年11月18日,部队进行野营训练。一大清早,欧陽海和战友们就出发了。很快,部队进入到一个大峡谷。这个大峡谷位于两山之间,京广铁路正好从中穿过。部队沿着铁路旁边的一条小道行进。
欧陽海抬头看了看前方,蜿蜒的铁轨在前方不远处消失了,前面是个急转弯。“嘟——”一声火车的长鸣打破了山谷的寂静,火车疾驰而来的轰鸣声从前方不远处传来。很快,带着大烟囱的火车头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突然,一匹驮着沉重物品的战马嘶鸣着冲上了铁轨,它被巨大的火车吓呆了,喘着粗气惊惶地横在铁轨中央,一动不动。
这时,火车离战马只有四十米远了。大家都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千钧一发之际,欧陽海不顾生命危险,猛然冲上铁轨。只见他双脚蹬住铁轨,以罕见的力量把马从轨道上推了出去。
火车安全了,车上的乘客安全了,一场车毁人亡的事故避免了,可是勇敢的欧陽海却身负重伤,倒在了血泊中。
副班长和战士们大叫着“班长、班长……”大家冲了过去,可欧陽海已经不省人事。受到惊吓的火车往前冲滑了几百米后,慢慢地停了下来。还 没停稳,火车司机就跳下车头,朝着欧陽海倒下的地方直奔过来。他急切地说道:“快,快送医院……他救了我们几百名乘客的生命啊!”此时,副班长和战士们已经泣不成声。
欧陽海被送到了衡山医院,虽然经过全力抢救,但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三岁。欧陽海用自己舍身救火车的英雄壮举,实现了自己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人生理想。
英雄人物的事迹7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一提到河南兰考,大家便不约而同地想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那是他生前战斗并为之献出生命的地方。
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没有干部愿意久留的地方——河南兰考担任县委书记。那时,“三年自然灾害”虽然已经过去,但兰考的“三害”——风沙、盐碱和内涝十分严重,导致农业产量极低,全县粮食亩产仅有百来斤,兰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百姓愁眉紧锁。
一踏上兰考的土地,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看不到半点绿色;盐碱地白茫茫一大片,寒风中摇曳着毫无生机的枯草。这里的人告诉他:“今年春天,二十万亩的麦子丰收在望,却被黄沙一夜之间摧毁;好不容易到了秋天,本来盼望能有个好收成,结果,连绵的秋雨,三十万亩的稻田也打了水漂,几乎颗粒无收。你再看看这盐碱地,就更不用说了……唉!”
看到此情此景,焦裕禄默不作声,过了好一会儿,他语气坚定地说:“请大家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
焦裕禄说到做到,上任第二天,就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中间调查访问去了。他心里非常清楚,想除“三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1963年2月,县委成立“三害”调查队,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当时,焦裕禄已经患有严重的肝病,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基层,等着听汇报就好了。他执意不肯,背着干粮和大家一起日夜奔波在兰考的土地上。
从此,每当风沙肆虐的时候,总能最先看到焦裕禄的身影,他总是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每当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又带头涉水查看洪水流势。他不辞辛劳地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他知道,这才是掌握风沙、水涝规律最有利的时机。
有一次,焦裕禄在回县城时遇到了大暴雨。这场雨已经不停歇地下了七天七夜,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焦裕禄认为这是查看洪水的好时机,就带着县委的三个同志,径直奔向了洪水源头。
焦裕禄拄着木棍边往前探着走,边观察洪水的流向,并不时地与同事交流。过了一会儿,他停下来,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拿出纸和笔,画起洪水的流向图。突然,他的手抖了一下,笔差点掉进水里。同事见他的脸色有点难看,知道他肝病又犯了,恳求他回去休息。焦裕禄摆摆手说:“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好了。”
就这样,焦裕禄边走边画,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等他找到洪水的源头,见到了当地的支部书记,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顾不上休息,马上拿出画好的一张张洪水流向图,高兴地对支部书记说:“问题终于可以解决了。你看,从这里开一条河,再从这里挖一条沟,就可以把几个大队的积水全都排出去了!”支部书记听了也十分兴奋,高兴地说:“这下我们的好日子有盼头了。”在得知焦裕禄还 没有吃晚饭时,支部书记赶紧张罗着给焦裕禄派饭。他连忙摆手说:“这么大的雨,群众弄吃的不容易,不麻烦老乡啦!”说完,他冒着风雨往回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焦裕禄的带领下,一百二十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奔波,调查队摸清了“三害”的底细,他们把全县八十四个大小风口、一千六百个大小沙丘、大小河流走向分布都查清、编号、绘图,整理了一整套具体翔实的一手资料,为尽快改变兰考的面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64年春天,兰考人民同“三害”的斗争胜利推进,而焦裕禄的肝病已经到了晚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请求死后埋在兰考的沙堆上,他要看着后人把沙丘治好。
这就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焦裕禄精神,成为几代人的楷模。
英雄人物的事迹8
陈天华讴歌中华
为了拯救祖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志士们开始了推翻清朝的革命。这些志士中,有个叫陈天华的,是位杰出的革命宣传家。陈天华是个感情激烈的人,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听说俄国企图侵占我国东北,就咬破手指,写了几十幅血书寄回国内,号召开展反侵略斗争。他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侵略者践踏,文明古国一天天衰落,而有些中国人丧失了信心,就奋笔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用长长的诗句,歌颂我们的山河、人民和历史。他写着:“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大国;不比那,弹丸地,僻处偏方。论方里,四千万,五洲无比;论人口,四万万,世界谁当?论物产,真是个,取之不尽;论才智,也不让,东西两洋。”
他又非常愤恨地写了外国侵略者占我国土杀我人民的罪行。最后他呼唤人们赶快觉醒:“睡猛狮,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陈天华写的小册于,对宣传革命起了巨大的作用,许多人就是读了他的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自己后来为了唤醒民众,不惜投海自尽,用生命报效祖国。
英雄人物的事迹9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英雄人物的事迹10
“铁人”王进喜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石油战线上捷报首传,大庆发现了大油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立刻飞向了神州大地,也飞进了一个人的心里,他正是石油战线的杰出代表——王进喜。
王进喜,出身于甘肃玉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靠讨饭为生,十五岁到玉门油矿做苦工。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钻井工人。王进喜异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钻井工作中。他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积极改进钻井技术,由他带领的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五千零九点三米的全国最高纪录,并荣获石油工业部颁发的“钻井卫星”红旗。
1959年,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王进喜到北京参加“群英会”。他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着个重重的壳,觉得很奇怪,问道:“车顶上背的是啥呀?”同行的人告诉他:“因为中国缺少石油,没有石油就没汽油烧,汽车就只好烧煤气了。车顶上背的就是煤气包。”听到这儿,王进喜沉默了。他这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虽然新中国成立十年了,但我们的国家还 是那么缺乏石油!从此,王进喜经常告诫自己,也提醒工友们:“石油关系着国家的命脉,没有石油,工业无法发展,农业现代化也很难实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理应为国分忧,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
1960年3月15日,一列破旧的火车轰鸣而过,载着王进喜和他的一二○五钻井队,日夜兼程地从甘肃玉门油田赶到大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在此拉开序幕。作为石油大会战的主力军,王进喜和他的队伍肩负着让新中国甩掉“贫油”帽子的重任。
一下火车,王进喜第一句话就问:“钻机到了没?我们的井位在哪里?”终于,钻机运到了!大家欣喜若狂。王进喜等不及天亮,就兴冲冲地带领工友们到车站取钻机。一到车站,满头大汗的大伙儿傻眼了——六十多吨重的钻机,沉沉地躺在车厢里,挑衅似的冷冷对着大家。没有吊车也没有拖拉机,只有几辆解放牌汽车,大家议论纷纷,焦急地想着办法。王进喜果断地对大伙儿说:“同志们,眼下我们的困难还 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坐着等,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算用大绳拉,用肩膀扛,我们也要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上安装,早开钻!大家看行不行?”“行!”工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能等,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上!”大家纷纷摩拳擦掌,找来能撬、能抬、能扛的工具。
在王进喜的指挥下,钻机被拆成几大件,用方木加撬杠,拉的拉、撬的撬,手掌被棕绳勒出了血,肩膀被压得又肿又痛,大家都没有吭一声。就这样,王进喜和他的工友们硬是把六十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运到十五里外的井位上,让四十多米高的井架终于在茫茫荒原上矗立起来。
1960年4月,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在一次意外中,王进喜的右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就连夜回到了井场。谁知,第二口油井正发生井喷,没有重晶石粉,只能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到泥浆池底,起不到作用。紧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纷纷跳进泥池。经过三小时多的奋战,井喷终于被制服了。
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领着工人没日没夜地干,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一口,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
“铁人”的名字从此传开了,而蕴藏在他身上的“铁人精神”也传开了,一直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