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满个人事迹五篇

莉落

王贵满个人事迹1

1983年,他手捧着延边农学院农学系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来到了梨树县农业局农业科任技术员。

事业心极强的王贵满每天下乡到田间地头观察、积累、探索。在实践中他发现了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当时全县水稻育苗全部采用水床育苗法,用这种方法育苗费时费力,而且产量低。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大胆试验了旱床育苗法。此法试验成功后,立即在全县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与应用。

1986年,省科委实施的"丰收计划"项目全面启动了。县里指定由王贵满带领攻关小组的同志具体干。为把相关的技术及时传播到群众中去,王贵满和课题组的同志采取办班讲课、播放录像、印发资料、现场咨询等办法,把实用有效的技术送到农户家中,送到田间地头。功夫不负有心人,由王贵满主持完成的这项科研课题,当年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推广面积2.1万公顷,仅这一项就为农民增收752万元。

王贵满在副站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1年,1996年8月被任命为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这一干又是19年。变的是职务,没变的是对事业永远的执着与追求。妻子和孩子的大力支持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和奋斗的激情。

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践着,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认真真地总结着……探索出一条农业技术推广的新路。

王贵满个人事迹2

王贵满,男,1960年11月出生,梨树县四棵树乡付家街村人,汉族,中共党员,推广研究员,现任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兼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

1983年毕业于延边农学院农学系,并获学士学位。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首批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贴享受者、县农业局副局长兼农业总站站长、县农学会副理事长、县农村合作经济协会会长、省科协委员、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市第五、六、七届人大代表,县政协常委。

他大学毕业便开始田间实践,为改变全县水稻水床育苗费时费力、产量低这种现状,大胆试验了旱床育苗法获得成功,在全县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与应用。

1986年,省科委实施的“丰收计划”项目全面启动。他带领攻关小组采取办班讲课、播放录像、印发资料、现场咨询等办法,把实用有效的技术送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这项科研课题,当年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推广面积2.1万公顷,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收752万元。

他在副站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1年,1996年8月他被任命为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他针对梨树县耕地面积418万亩,率先提出并构建“示范基地网络—村级服务站点—科技示范户”三位一体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形成功能各有侧重、层次鲜明的国家、县、乡、村四级试验示范基地网络,使先进技术真正地运用到生产中,实现当地粮食总产的新突破。

每年多次召开农技系统协调会,采取各种方式宣传推广农业科技。开办了《农技直通车》农业科普电视栏目,通过典型农民现身说法、专家手把手讲技术,引导农民靠科技创效益;开设了中国移动农技短信平台,组建覆盖4500名科技示范户的集团用户群,及时快捷地向农户提供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技术信息。组建开通了梨树农技推广网站,推进农业技术推广进入数字信息阶段,网站日点击量已达100多人次。

2003年,王贵满组织梨树农民开始推广使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动,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宽窄行栽培、秸秆全覆盖、垄侧栽培为主要内容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配套体系,土壤结构开始改善,土壤保水蓄肥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目前全县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已达5万公顷。

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4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连续多年被国家农业部,省、市、县政府,农业、科技等部门评为先进个人。199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2001年参加全国农业科技大会,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农业部、水利部、林业局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同年被吉林省政府评为“九五”期间农业科技特殊贡献奖。2004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吉林省第九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7年被农业部评为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被评为国家科普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2010年被农业部授予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王贵满个人事迹3

推行免耕播种的过程,让王贵满读懂了“理念”二字。

“看起来,让黑土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比什么都重要。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梨树模式’,转变耕作理念,才会有更多的农民接受‘梨树模式’,才会有更多的黑土地得到保护。”王贵满说。

王贵满在化验室指导学生化验。

2015年,“梨树黑土地论坛”应运而生。其以“放大院地合作优势、在全国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中率先破题”为宗旨,以“中国农大梨树实验站”为依托,集“农业科研、学术交流、成果转化、服务三农”功能于一体,搭建起一个高端载体和平台。

第二年,又以“肥沃黑土、优质绿色”为主题的梨树黑土地论坛,走进2016首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在论坛上,梨树县发布了《非镰刀弯地区梨树模式》绿皮书,并被授予“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示范基地县”“中国优质绿色农产品创新研发基地”“黑土地保护示范县”,王贵满被授予“黑土地保护成就奖”。

如今,“梨树黑土地论坛”已连续举办6届了。每年的论坛,都邀请到世界农业精英和国内院士专家,围绕黑土地利用与可持续生产开展学术交流。几年来,已有近百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论坛。

王贵满在梨树县百万亩绿色玉米原料生产基地指导学生用TDR探针测土壤水分。

秉承“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理念,他们还在梨树县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组成以中国著名土壤学家石元春院士的10人专家团队,对农业生态系统和动态特征进行系统研究,_土地退化的技术难题,探索建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机制。

借黑土地论坛,百年梨树潇洒地走出四平,走向全国,拥抱世界。

他有一个梦——

“让更多黑土地重新油光光”

“梨树模式”迎来高光时刻,王贵满更忙了。

“最近来参观学习的特别多,我想借着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梨树模式’,身体力行保护黑土地。”

对于“工作狂”王贵满,妻子范敬先已经习惯了:“一辈子了,都是这样,我也麻木了。家就是他的旅店,好容易回来一次,话都懒得说,倒头就睡。”

妻子还透露,他们有两个孩子,外人大多只知道那个比较出色的女儿,只有很少人知道他们还有一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子。这些年来,王贵满忙得顾不过来,照看儿子的担子主要落在自己身上。范敬先说:“他忙的是大事,家里的事是我应该承担的,没什么说的。如今儿子19岁了,阳光、自信,街舞都过六级了呢!”

在领导和下属那里,王贵满是有些“争议”的——领导说,贵满大哥称得上是“梨树县的袁隆平”,他的敬业和勤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下属说,他有点不近人情,“跟着他总加班不说,还总往农技站揽活,不归我们管的他也张罗着干,总说多干点不吃亏。

今年,王贵满已经_周岁了。这位把大半辈子献给农业的“老农技”,一点儿不服老。他说,他有一个梦,就是“让所有黑土地重新油光光。”

他回忆起自己1979年考入延边农学院农学系,1983年毕业回家乡梨树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快40年了,其中14年是围着黑土地保护转。如今“梨树模式”火了,黑土地保护深入人心了,离成功不远了。什么是“成功”?王贵满说,就是让更多黑土地还像以前那样油光光啊。

让王贵满倍感欣慰的是,今年3月,国家出台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指导意见》,当中提出,力争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

“如果是这样,我的理想就快实现了。我会在梦中笑醒的。”

王贵满个人事迹4

2020年7月22日,一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来到梨树县,走进玉米地,察看黑土地保护利用与玉米长势,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此时此刻,最激动、最兴奋、最骄傲的人是谁?当属陪在*身边的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

为什么?如果有一个人,用大半辈子的时光都在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出了名堂,做出了范儿,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参观学习,还得到了*的肯定,那么他的内心肯定久久不能平静!

他认准一个理儿——

“黑土地不能再这样耗下去了”

致力农技推广、黑土地保护近40年,只因王贵满认准一个理儿:“化肥农药超负荷使用,黑土地不能再这样耗下去了!”

和王贵满相识,要从10多年前的采访说起。那时的王贵满,正和许多人“顶着牛”,非要搞“秸秆覆盖还田”不可。

12月2日,王贵满在百万亩绿色玉米生产基地为学生讲解保护性耕作。

“王站长倔啊,不听劝!”“你听过倒反天罡这词没?说的就是他!他到处‘忽悠’大伙儿种埋汰地,说那地不用铲、不用耥,把秸秆留地里就行,你说那不是懒汉种地吗?哪个正经庄稼人能这么干?”

老农不认可,王贵满却自有道理。

黑土区是我省乃至东北粮食生产的核心基地,当年黑土那个肥呀,“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而黑土地之所以“黑”,就在于它覆盖着一层黑色的腐殖质,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但几十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1/2,黑土地变灰了!

令人痛心、忧心的“黑土之殇”!

那时,王贵满时常穿梭在庄稼地里,抓起地里一把把没有凝聚力的土,攥着攥着,那土就像海沙般从指缝间流下来。

王贵满说,以前用农家肥,秸秆经过家畜的消化,转换成粪回到地里,种地又养地。秸秆是个好东西呀!可大量用化肥后,秸秆烧掉了,农家肥不用了,黑土的营养就一点点流失了,太可惜了!

怎样才能拦住黑土地的退化?

“这成了王站长的心病,十几年不停地研究、试验,最后认准了秸秆覆盖还田,他说这是养地护地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一直和王贵满搭班子的王艳丽说。

“王贵满知道,黑土地保护是个历史性大课题,单靠县农技推广站的人远远不够,必须‘攀高结贵’。”

此时,王贵满那光闪闪的“头衔”派上了用场:全国农技推广十佳标兵、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获得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届农业农村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成员……借此“背景”,他联络上来自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几十位专家学者汇聚梨树。2007年,高家村一块225亩的“破皮黄”地块,成为“秸秆全覆盖”试验田。

围绕玉米秸秆全覆盖,他们尝试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模式:窄行两垄玉米间隔40厘米,宽行间隔80厘米,上面覆盖秸秆;第二年,80厘米的宽行中间取40厘米种植玉米,上年的窄行变宽行堆秸秆。在这个过程中,秸秆全部还田覆盖地表,耕作次数减到最少,让秸秆有时间慢慢腐烂。

短短几年试验,效果逐渐显现。如今这块地,踩上去脚感松软,当年的“破皮黄”成了实打实的高产田。事实证明,“秸秆全覆盖还田”,保墒、护土、抗倒伏,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黑土层形成。

此项技术不仅可以培肥地力实现节本增效,还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和因秸秆焚烧引发的环保问题,为东北地区耕作制度改革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被誉为非“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的“梨树模式”。

王贵满个人事迹5

梨树县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十年九春旱"已成常见景。不仅如此,由于铧式犁的长期使用,频繁翻耕土壤以及施肥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土壤偏离了自然状态,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这一直是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症结所在。

王贵满早在2003年就组织梨树农民开始大力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宽窄行栽培、秸秆全覆盖、垄侧栽培为主要内容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配套体系,土壤结构开始改善,土壤保水蓄肥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目前全县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已达5万公顷。

2010年3月,王贵满牵头承办了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北方玉米带秸秆覆盖免耕技术攻关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揭牌仪式",来自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5家科研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4家农机开发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共70余人参加。2014年12月在王贵满和中科院专家张旭东等共同倡议下,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机构共14个理事单位参加的"黑土区免耕农作技术创新与应用联盟"成立,开展联合攻关。

"靠天吃饭不如靠技要产"印证了梨树农民种田观念的转变。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突破20亿公斤大关,2010年粮食增产到达26亿公斤,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玉米比常规耕作地块平均增产10%以上。粮食产量的不断跃升,科技增产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