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营实习总结

孙小飞

2020冬令营实习总结

2020冬令营实习总结1

  这一启示来源于xx老师给我分析的两个教学实例。实例一:我声情并茂地带领晨读,有些孩子显得兴致不高;其中有个孩子提出要背另一篇文章,我拒绝了他的“殷勤”。龙老师认为,我这样做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没有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是在把自己的“标准”强行塞给孩子。实例二:班组建设课上,我让新入营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在班里作自我介绍。姐姐慷慨大方,妹妹在台上则有些胆小羞怯,待其入座后莫名地哭起来了。过了一会儿,又以肚子疼为由要给妈妈打电话。这一现象让我实在不解,龙老师及时给我分析其中原由:妹妹刚离开妈妈,来到新环境还不适应,在众多陌生面孔前有强大的压力感。老师在其刚来家馆时就发现了她的这种心理,所以避免了让她在全员面前作自我介绍。而我偏偏在这时候让她在班里作,显然又没有觉知到孩子的心理状态。

  不得不承认,我在觉知他人心理状态上的功力甚弱,在上述两个教学实例中确实是站在我本人的角度去处理问题的。至于龙老师对我做法的否定,本人是持保留意见的。或许是各人所站立场不同的原因罢:龙老师考虑更多的是让孩子体验到冬令营的乐趣,尽量避免孩子产生离营的想法;而我没考虑这个方面,单纯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喜欢上朗读,如何尽快让新伙伴融入集体。如果说,孩子不想做就由着他不做的话,那与家长的宠溺有何异?本质上,都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老师的一大使命就是让孩子突破自我,没有痛苦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成长。

  觉知孩子的心理是必要的,但迎合孩子的需求就值得商榷了。其实,这一点更适合用在人际交往中,而非教育中。教育是引导,交际才要“迎合”。我细细反思,之前的我在为人处世方面确实忽略了这一点。坦诚直率的个性决定了我不会过多地去考虑他人的内心想法,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应该坦诚相待,有什么说什么。现在我才知道这种想法明显脱离实际,忽略了个人性格的差异性以及社会文化的作用:有些人的个性就是内敛的,心中有想法,不愿直接主动地说出来;中国社会又有着浓重的“面子”文化,说话做事都处处小心,唯恐损了他人的面子。因此,您真的不能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好比如,您对人家好,就要求人家也要对您好。这便是人性的规律,深谙人性并能圆融对付的人才能赢得人心。

  社会处世、与人交往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刚刚相识的两个人,肯定说不上多少话。一方面原因是没找到共同话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彼此没有建立信任感,大多数人对说出自己的心声都谨小慎微。所以,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性上的契合,而非事理上的认同。古代文人士大夫多感伤遇不到知己,在精神生活中极其孤独。这是本性清高自傲造成的,他们总寄希望于别人来赏识自己,而不放下自己的清高去包容别人。其实,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知己,各家自有各家事,谁来管您家的破事?真正应该做的,是向圣人学习,圣人“无私”,能够放下自我去成就别人。因为圣人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没有了任何私心杂念,所以圣人的心是澄净的,能知是非,能辨善恶。处事合乎道义,没有任何偏袒,自然就能赢得人心。圣人是无我的,不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成就他人。没有了自我,就没有了私欲,也就没有了烦恼忧愁,实现了心灵的自由。啊!多么美妙而令人向往,我要成为圣人!

  师生关系篇之倾听孩子的诉求

  说实话,刚接触孩子们的前几天,我是有腻烦抵触心理的。之前从来没有同时遇到这么多10岁左右的孩子,您一言我一语的,着实把我的头给嗡嗡嗡地轰炸了一番。对于我这种习惯了清静生活的人,更是一时转换不过来,以至于感觉心好累。喜欢表达也就算了,关键是要想理解他们的话语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的因语言能力欠缺而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说话声音太小而很难听清,有的口齿吐字不清而很难听明白,有的面对老师会紧张而吞吞吐吐……这些都严峻地考验着老师的耐心与技巧。

  虽然产生了腻烦心理,但静心细思,觉得是自己的心态没有摆正。作为“大人”,我们往往以一种高姿态来面对孩子,不会耐心去倾听孩子的话语,更不会细心去揣摩孩子的意图。(体制内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气,谈何“教育”)通常的立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就把孩子打发了,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期望。例如,小杨来找老师,说“小黄又骂我”。这个时候,小杨的真正意图是想让老师帮助他解决与小黄之间的矛盾。倘若作为老师的回答是:下次您离他远点,不要理他。那就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只是采取了消极逃避的方法;更何况,如此处理也不利于集体的团结。因而,要成为良师,必须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相待。把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用同理心去理解他,用诚恳心去帮助他。如此,方能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喜爱,进而树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亲切而高大的形象。

  学生心理篇之孩子为何哭泣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自主意识尚未觉醒,倾向于从父母那里寻求安全感。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会觉得失去了保护,产生孤独无依这感。尤其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中,心中难免会恐惧不安。这时,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面临无法承受的压力,往往会采取哭泣的方法来渲泄心中的恐惧不安。

  在冬令营初期就遇到了两个相同的案例。一位10岁的男生与一位9岁的女生,都是刚离开父母来到家馆。男生是在轮到进行自我介绍时哭了,女生是在事情完成后哭了。当时我就懵了,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好好的就哭了。经过询问,他们都表示“想妈妈了”。于是,我只好安慰他们,说“妈妈会希望您在这里能坚强,可以照顾好自己;而且,还有这么多亲爱的伙伴们一起陪您玩呢!”

  事后经过反思,我认为,造成两个孩子哭泣的根本原因确实是“离开了妈妈”,但导火索是我让他产生了“心理压力”。在压力的诱导下,思念妈妈的情绪加重,只好用哭泣来排解。这给我的启示是:作自我介绍时,没必要要求人人都站上台,一切自愿;如果孩子不愿意,也不用强求。当然,这是从冬令营的趣味性来考虑的,不同的目的得采用不用的手法,如果考虑到自我的突破成长的话,那就必须严格要求,不留情面。

  学生生活篇之安全事故的处理

  当老师同样不仅要“上得了厅堂”,还要“下得了厨房”。大到冬令营总目标的把握,小到学员身体的不适,都需要老师统筹兼顾,龙老师在这方面是我学习的榜样。年幼的孩子并不会过多关注自身身体的安全,往往一不留神,就容易产生安全事故。作为老师,尤其是体育老师,要把孩子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会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理。

  冬令营期间,在事故处理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龙老师的心理疗法。小杨在打闹中不小心被同伴打到了眼睛,疼得睁不开,来找龙老师哭诉。老师当时非常镇定,让小杨在身边坐下,并把手搭在小杨肩膀上。话语轻柔,向他问清:怎么打伤的?现在哪个位置感到疼痛?再让他闭上双眼,细心去感觉疼痛的位置,并带领着小杨说::对不起,我的眼睛,我没能好好保护您是我的责任。感谢您的提醒,我忽略了您,我以后会好好照顾您的。完后,小杨感觉没那么疼痛了。

  我不知道这种治疗方法的来头,但我猜这是一种内求的心理疗法。它意在让患者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身体,去用心感受身体的状态,与身体进行对话。这样达到的效果是,能让身心平静下来,消除掉心中的怨气与怒气,避免了不良情绪对身体的伤害。

2020冬令营实习总结2

  于家馆而言,举办冬令营是扩大自身知名度的有力举措。在举办过程中,家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起到宣传效应:发布冬令营举办公告、开结营仪式网络直播、上传精彩视频、参营家长的口碑等。这可以扩大家馆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为学校发展奠定如群众基础。

  同时,它可以给学堂管理带一次全方位的检验。承办大型活动,极大考验着一个团队的做事能力,其中需要兼顾诸如营员报到、家长接待、膳食准备、教师分工、程安排、场地布置等诸多事宜。这就要求家馆必须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并保证学员能在冬令营中学有所得。它尤其考验着校长的领导力:作为学校负责人,校长是主心骨,他得统筹协调好各项事务;没有相当的经验积累是难以胜任的。当然,举办中肯定会暴露出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是学校管理方面的,也可能是教学能力方面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与反思,能为整个教师团队带成长,提升学堂的软实力。

  硬实力上,则可以给学堂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当前,新教育学堂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运作都尚未成熟,相当部分学校面临资金不济的局面,听说有的甚至还因此而关闭。所以,对于没有强大资金后盾的学堂,要获得长足发展还是有相当困难的。

  于学员而言,他们可以切身体会新教育与体制教育的不同,并从中收获成长。对于有意愿入读学堂的家庭说,冬令营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深入接触新教育的机会。孩子可以在营期充分体验新教育的学习环境,为入读作好前期的考察。对于单纯想体验新教育,并从中收获成长的孩子而言,他们可以暂时抛掉寒假作业,享受新教育学堂中的学习乐趣。并与今日学堂的优秀伙伴学习生活,在他们身上学习高贵、卓越、至上的精神能量。

  于今日学堂的学生而言,担任助教是一次有益的社会实践。今日学堂强调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规格,勉励学生将所学的本领用创造社会价值。担任冬令营的助教正为展示他们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真正检验出自己是否学得到位。施大于受,让别人学会远远难过自己学会。助教们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也可以识别自己的短处。这既加深了自我认知,又给自己指明了今后成长的方向。同时在与同龄人及家长接触中,也能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2020冬令营实习总结3

  于家馆而言,举办冬令营是扩大自身知名度的有力举措。在举办过程中,家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起到宣传效应:发布冬令营举办公告、开结营仪式网络直播、上传精彩视频、参营家长的口碑等。这可以扩大家馆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为学校发展奠定如群众基础。

  同时,它可以给学堂管理带来一次全方位的检验。承办大型活动,极大考验着一个团队的做事能力,其中需要兼顾诸如营员报到、家长接待、膳食准备、教师分工、课程安排、场地布置等诸多事宜。这就要求家馆必须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并保证学员能在冬令营中学有所得。它尤其考验着校长的领导力:作为学校负责人,校长是主心骨,他得统筹协调好各项事务;没有相当的经验积累是难以胜任的。当然,举办中肯定会暴露出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是学校管理方面的,也可能是教学能力方面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与反思,能为整个教师团队带来成长,提升学堂的软实力。

  硬实力上,则可以给学堂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当前,新教育学堂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运作都尚未成熟,相当部分学校面临资金不济的局面,听说有的甚至还因此而关闭。(咱们不是成立了“新教育基金会”?没有给予全国的新教育学堂以资金支持吗)所以,对于没有强大资金后盾的学堂,要获得长足发展还是有相当困难的。(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新教育运作体系,促进新教育在各地的成长发展)

  于学员而言,他们可以切身体会新教育与体制教育的不同,并从中收获成长。对于有意愿入读学堂的家庭来说,冬令营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深入接触新教育的机会。孩子可以在营期充分体验新教育的学习环境,为入读作好前期的考察。对于单纯想体验新教育,并从中收获成长的孩子而言,他们可以暂时抛掉寒假作业,享受新教育学堂中的学习乐趣。并与今日学堂的优秀伙伴学习生活,在他们身上学习高贵、卓越、至上的精神能量。

  于今日学堂的学生而言,担任助教是一次有益的社会实践。今日学堂强调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规格,勉励学生将所学的本领用来创造社会价值。担任冬令营的助教正为展示他们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真正检验出自己是否学得到位。施大于受,让别人学会远远难过自己学会。助教们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也可以识别自己的短处。这既加深了自我认知,又给自己指明了今后成长的方向。同时在与同龄人及家长接触中,也能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2020冬令营实习总结4

  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被交代完成某项任务,做好后呈给领导审核。领导不看还好,一看不得了:这不好,那不好……经过一番煎熬整改,终于让领导满意了。结果你发现,修改的时间比制作的多出N倍。(要是领导说:我是为了考验你的耐心,这绝对是领导在给自己找台阶下。真正的耐心是体现在如何把事情高效、高质地完成,而非拆东墙补西墙、事后诸葛亮。)

  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责任绝非在下级,而在领导。领导失误在没有交代清楚任务的具体要求与工作方向,下级当然找不着北了,只好根据自己的喜好做。结果往往是领导对成果不满意,反复修改后才会被认可。这样做,对领导而言,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会造成下属对领导的反感与不信任,不利于团队和谐关系的形成。

  建议领导发布任务的格式是:我要什么东西+有什么特别要求+东西用做什么。如能这样交代,下级就明白了任务的内容与方向,便于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当然,如果上级没有完全交代清楚,下级也可以主动问清楚。不过,碍于对上级的敬畏,大多数都不会这样做)

  学校管理篇之小组工作法

  1、必须选定一位组长,负责项目的统筹与协调。

  2、讨论必须在组员对议题有所准备的前提下开展。会上漫无边际的讨论,既不易形成高质量的方案,又消耗大量的集体时间成本。

  *案例举隅*

  任务:教师团队共同制定出一份冬令营学员评价报告

  方法一:1、单纯指定某老师负责起草,其他老师协助;2、反复开会讨论。各老师发表意见,某老师主笔,边讨论边撰写。

  方法二:1、选定一位资历深、能力强的老师作为本项目负责人阿。2、各老师分头行动,写出各自的评价报告,提交给负责人。、负责人对各报告进行汇总,形成初稿,分发给各老师。4、各老师审阅初稿,做好修改准备。、形成终稿:负责人召集修改会议,讨论修改意见,负责人拥有最终决定权。

  方法一与方法二对比分析:1、法一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工作方式简单粗暴。2、法二分工明确、流程科学合理,既有利于每位老师的成长,又能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报告。、由于法二的工作方式以分头行动为主,故教师的灵活性大,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工作;法二则既限定的整组成员的工作自由,又成倍花费了总体工作时间。粗略估算,法一的用时会比法二多出近一倍。

  启示:团队建设体现在每一细处,将同样的事情做到精致,就能收获更卓越的成就。新教育学堂的建设同样如此,唯有关注每项事务的效率,日积月累,必能成就精品质教育示范。长说,新教育学堂才刚刚兴起,需要经过至少十年乃至更多的时间方能检验出成功的学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堂如果没有奋勇前进的冲劲,得过且过,恐怕最终将会面临淘汰的境地。

2020冬令营实习总结5

  这一启示于xx老师给我分析的两个教学实例。实例一:我声情并茂地带领晨读,有些孩子显得兴致不高;其中有个孩子提出要背另一篇,我拒绝了他的“殷勤”。龙老师认为,我这样做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没有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是在把自己的“标准”强行塞给孩子。实例二:班组建设上,我让新入营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在班里作自我介绍。姐姐慷慨大方,妹妹在台上则有些胆小羞怯,待其入座后莫名地哭起了。过了一会儿,又以肚子疼为由要给妈妈打电话。这一现象让我实在不解,龙老师及时给我分析其中原由:妹妹刚离开妈妈,到新环境还不适应,在众多陌生面孔前有强大的压力感。老师在其刚家馆时就发现了她的这种心理,所以避免了让她在全员面前作自我介绍。而我偏偏在这时候让她在班里作,显然又没有觉知到孩子的心理状态。

  不得不承认,我在觉知他人心理状态上的功力甚弱,在上述两个教学实例中确实是站在我本人的角度去处理问题的。至于龙老师对我做法的否定,本人是持保留意见的。或许是各人所站立场不同的原因罢:龙老师考虑更多的是让孩子体验到冬令营的乐趣,尽量避免孩子产生离营的想法;而我没考虑这个方面,单纯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喜欢上朗读,如何尽快让新伙伴融入集体。如果说,孩子不想做就由着他不做的话,那与家长的宠溺有何异?本质上,都是由着孩子的性子。老师的一大使命就是让孩子突破自我,没有痛苦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成长。

  觉知孩子的心理是必要的,但迎合孩子的需求就值得商榷了。其实,这一点更适合用在人际交往中,而非教育中。教育是引导,交际才要“迎合”。我细细反思,之前的我在为人处世方面确实忽略了这一点。坦诚直率的个性决定了我不会过多地去考虑他人的内心想法,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应该坦诚相待,有什么说什么。现在我才知道这种想法明显脱离实际,忽略了个人性格的差异性以及社会化的作用:有些人的个性就是内敛的,心中有想法,不愿直接主动地说出;中国社会又有着浓重的“面子”化,说话做事都处处小心,唯恐损了他人的面子。因此,您真的不能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好比如,您对人家好,就要求人家也要对您好。这便是人性的规律,深谙人性并能圆融对付的人才能赢得人心。

  社会处世、与人交往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刚刚相识的两个人,肯定说不上多少话。一方面原因是没找到共同话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彼此没有建立信任感,大多数人对说出自己的心声都谨小慎微。所以,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性上的契合,而非事理上的认同。古代人士大夫多感伤遇不到知己,在精神生活中极其孤独。这是本性清高自傲造成的,他们总寄希望于别人赏识自己,而不放下自己的清高去包容别人。其实,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知己,各家自有各家事,谁管您家的破事?真正应该做的,是向圣人学习,圣人“无私”,能够放下自我去成就别人。因为圣人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没有了任何私心杂念,所以圣人的心是澄净的,能知是非,能辨善恶。处事合乎道义,没有任何偏袒,自然就能赢得人心。圣人是无我的,不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成就他人。没有了自我,就没有了私欲,也就没有了烦恼忧愁,实现了心灵的自由。啊!多么美妙而令人向往,我要成为圣人!

  师生关系篇之倾听孩子的诉求

  说实话,刚接触孩子们的前几天,我是有腻烦抵触心理的。之前从没有同时遇到这么多10岁左右的孩子,您一言我一语的,着实把我的头给嗡嗡嗡地轰炸了一番。对于我这种习惯了清静生活的人,更是一时转换不过,以至于感觉心好累。喜欢表达也就算了,关键是要想理解他们的话语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的因语言能力欠缺而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说话声音太小而很难听清,有的口齿吐字不清而很难听明白,有的面对老师会紧张而吞吞吐吐……这些都严峻地考验着老师的耐心与技巧。

  虽然产生了腻烦心理,但静心细思,觉得是自己的心态没有摆正。作为“大人”,我们往往以一种高姿态面对孩子,不会耐心去倾听孩子的话语,更不会细心去揣摩孩子的意图。(体制内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气,谈何“教育”)通常的立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就把孩子打发了,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期望。例如,小杨找老师,说“小黄又骂我”。这个时候,小杨的真正意图是想让老师帮助他解决与小黄之间的矛盾。倘若作为老师的回答是:下次您离他远点,不要理他。那就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只是采取了消极逃避的方法;更何况,如此处理也不利于集体的团结。因而,要成为良师,必须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相待。把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用同理心去理解他,用诚恳心去帮助他。如此,方能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喜爱,进而树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亲切而高大的形象。

  学生心理篇之孩子为何哭泣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自主意识尚未觉醒,倾向于从父母那里寻求安全感。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会觉得失去了保护,产生孤独无依这感。尤其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中,心中难免会恐惧不安。这时,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面临无法承受的压力,往往会采取哭泣的方法渲泄心中的恐惧不安。

  在冬令营初期就遇到了两个相同的案例。一位10岁的男生与一位9岁的女生,都是刚离开父母到家馆。男生是在轮到进行自我介绍时哭了,女生是在事情完成后哭了。当时我就懵了,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好好的就哭了。经过询问,他们都表示“想妈妈了”。于是,我只好安慰他们,说“妈妈会希望您在这里能坚强,可以照顾好自己;而且,还有这么多亲爱的伙伴们一起陪您玩呢!”

  事后经过反思,我认为,造成两个孩子哭泣的根本原因确实是“离开了妈妈”,但导火索是我让他产生了“心理压力”。在压力的诱导下,思念妈妈的情绪加重,只好用哭泣排解。这给我的启示是:作自我介绍时,没必要要求人人都站上台,一切自愿;如果孩子不愿意,也不用强求。当然,这是从冬令营的趣味性考虑的,不同的目的得采用不用的手法,如果考虑到自我的突破成长的话,那就必须严格要求,不留情面。

  学生生活篇之安全事故的处理

  当老师同样不仅要“上得了厅堂”,还要“下得了厨房”。大到冬令营总目标的把握,小到学员身体的不适,都需要老师统筹兼顾,龙老师在这方面是我学习的榜样。年幼的孩子并不会过多关注自身身体的安全,往往一不留神,就容易产生安全事故。作为老师,尤其是体育老师,要把孩子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会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理。

  冬令营期间,在事故处理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龙老师的心理疗法。小杨在打闹中不小心被同伴打到了眼睛,疼得睁不开,找龙老师哭诉。老师当时非常镇定,让小杨在身边坐下,并把手搭在小杨肩膀上。话语轻柔,向他问清:怎么打伤的?现在哪个位置感到疼痛?再让他闭上双眼,细心去感觉疼痛的位置,并带领着小杨说::对不起,我的眼睛,我没能好好保护您是我的责任。感谢您的提醒,我忽略了您,我以后会好好照顾您的。完后,小杨感觉没那么疼痛了。

  我不知道这种治疗方法的头,但我猜这是一种内求的心理疗法。它意在让患者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身体,去用心感受身体的状态,与身体进行对话。这样达到的效果是,能让身心平静下,消除掉心中的怨气与怒气,避免了不良情绪对身体的伤害。

2020冬令营实习总结6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所谓“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方法的选取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我以为,时间、地点、人物都只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外在因素,教学目标则从根本上制约了教学方法。好比如,体育的目标在强身健体,这决定了体育必须让身体动起;而不能说,因为场地太小动不了,我们就坐着想象自己的身体在动吧。

  所以,请谨记,在评价某种教育教学手法时,一定要先明白既定的教学目标,否则就是南辕北辙、隔靴搔痒。知道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衡量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合宜;如果目标合适,再评估其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既定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完全实现目标,应从哪里着手去改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样一个步骤才真正合乎教学评价的流程,才算是对一位老师教学成果的真正尊重。

  还是拿前面讲到的晨读举例吧!如果您的目标仅仅是想让孩子们读出声,那尽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随性而读;但如果您的目标是引导孩子们读出美感,那就得首先由老师带着读,(等于扶着婴儿走路)等到学生熟练了美的讲法后,(可以自己走路了)再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读。(可以跑了)

  另外,顺便提一下,想要让一种教学方法赢得每个孩子的喜欢,这是很艰难的。何况,学习本身大多时候都是枯燥无味的,真那么有趣的话不得个个成天才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是“寓教于乐”,即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但并非所有的堂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以为,这种教学效果倘若能在“兴趣激发”类型的.堂上实现,便足矣!老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后,接下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勤学苦练。

  教育教学篇龙老师的行为教育

  尽管我们已在开营当天的班组建设上一起学习了“校规”,但那毕竟是抽象的条陈,而且数量又多;因此想仅凭书面上的程规范学员的行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行为都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的,所以最好的行为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在情境中进行教育的最大好处是极大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孩子们既容易明白何种情境下不应该犯何种错误,又容易掌握当犯了何种错误时要如何进行改正。

  龙老师就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在情境中展开行为教育。印象最深一次发生在饭堂:老师看到电饭煲旁边遗落了饭粒后,立即中止了大家的进餐。

  “请大家暂停一下,看看这是什么?”老师手指着饭粒。

  “饭撒出了。”有孩子答道。

  “这是不是不珍惜粮食呀?大家知道米饭是怎么的吗?”

  无人回答。

  “是农民伯伯辛勤耕耘出的,里面浸透着他们的汗水。可叹的是,大家知道吗?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养活一个非洲国家的饥民。”

  孩子们耐心听着。

  “大家想想,这位孩子为什么会打落饭粒?”

  “勺子没对准碗”、“打的时候太急了。”

  “有没有什么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呢?”

  “把碗放进电饭煲里,饭就不容易掉出了。”

  “很好。那如果实在不小心,还是有饭粒掉出呢?”

  无语。

  “应该把它捡进碗里一起吃掉,不会脏的。”老师把掉落的饭团拾起放进了自己的碗里。大家继续吃饭。

  龙老师就是这样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到教育素材。而要利用好这一素材,还得有清晰连贯的教学思路。老师在上述教学场景中展示的教学思路是:这是什么行为——哪里没做好——做不好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会出错——怎样改正——出错了有没有弥补方法——亲自示范。我发现,自打那次老师指出了这一不良习惯后,再也没有看到桌上有掉落的饭粒了。

  此外,其他诸如内务整理、卫生打扫等,也都在实地进行现场整改。同时,老师在说明道理时,也擅长引导孩子们进入对应的生活场景中,如坐地铁、路上行走等。这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教师成长篇之团队合作

  在与老师们的相处中,我发现自身要克服的一个缺点是:性子太急。当任务分工不明确时,别人反驳时,团队效率低时,我都会急躁不安。细想下,之所以产生这种情绪,根上还是“我执”太重了。总爱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掌握的就是对的;当别人据理力争时,又会因对方态度的蛮横而失去对话的耐心,不屑一顾;但轮到表达自己的主意时,又表达得不好,不能有力地说服别人。究其根,是在团队中的历练还远远不够。

  在一个团队中,是最能培养“经营者意识”的。要想成为团队领导者,就得有为团队“付出”、“奉献”的精神,而非“索取”、“回报”,贪图小便宜。领袖的地位,不是由他人任命的,也不是自居的,而是众人抬起的。是您有德行,发自内心地愿意放下自我,全心为他人、为集体而贡献生命能量;也要您有才华,具备过硬的本领帮助集体生活得更幸福美好;德才兼备,方能成为一位真正的领袖人物。

  有句话说得好,才华是蒲公英,品德是微风,才华只有在品德的助力下才能大放光彩。才华之花朵于内在力量的蕴积,是自我发奋力强结出的硕果;品德之微风形成于与外界的互动,是集体对个人品质的评价;个人才华唯有借助于众人的力量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能,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即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是集体成就了个人,而非个人成就了集体。

  所以,不能有通过团队谋取私利的想法,为团队、为他人奉献自我才是合乎道义的做法。当自己的才华还不够时,就发奋图强、韬光养晦,不断壮大自己;品德还不够时,就“日三省吾身”,直至“无我”的境界。正所谓:“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

2020冬令营实习总结7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所谓“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方法的选取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我以为,时间、地点、人物都只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外在因素,教学目标则从根本上制约了教学方法。好比如,体育的目标在强身健体,这决定了体育必须让身体动起来;而不能说,因为场地太小动不了,我们就坐着想象自己的身体在动吧。

  所以,请谨记,在评价某种教育教学手法时,一定要先明白既定的教学目标,否则就是南辕北辙、隔靴搔痒。知道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衡量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合宜;如果目标合适,再评估其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既定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完全实现目标,应从哪里着手去改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样一个步骤才真正合乎教学评价的流程,才算是对一位老师教学成果的真正尊重。

  还是拿前面讲到的晨读来举例吧!如果您的目标仅仅是想让孩子们读出声来,那尽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随性而读;但如果您的目标是引导孩子们读出美感,那就得首先由老师带着读,(等于扶着婴儿走路)等到学生熟练了美的讲法后,(可以自己走路了)再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读。(可以跑了)

  另外,顺便提一下,想要让一种教学方法赢得每个孩子的喜欢,这是很艰难的。何况,学习本身大多时候都是枯燥无味的,真那么有趣的话不得个个成天才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是“寓教于乐”,即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但并非所有的课堂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以为,这种教学效果倘若能在“兴趣激发”类型的课堂上实现,便足矣!老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后,接下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勤学苦练。

  教育教学篇龙老师的行为教育

  尽管我们已在开营当天的班组建设课上一起学习了“校规”,但那毕竟是抽象的条陈,而且数量又多;因此想仅凭书面上的章程来规范学员的行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行为都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的,所以最好的行为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在情境中进行教育的最大好处是极大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孩子们既容易明白何种情境下不应该犯何种错误,又容易掌握当犯了何种错误时要如何进行改正。

  龙老师就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在情境中展开行为教育。印象最深一次发生在饭堂:老师看到电饭煲旁边遗落了饭粒后,立即中止了大家的进餐。

  “请大家暂停一下,看看这是什么?”老师手指着饭粒。

  “饭撒出来了。”有孩子答道。

  “这是不是不珍惜粮食呀?大家知道米饭是怎么来的吗?”

  无人回答。

  “是农民伯伯辛勤耕耘出来的,里面浸透着他们的汗水。可叹的是,大家知道吗?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养活一个非洲国家的饥民。”

  孩子们耐心听着。

  “大家想想,这位孩子为什么会打落饭粒?”

  “勺子没对准碗”、“打的时候太急了。”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避免这种情况呢?”

  “把碗放进电饭煲里,饭就不容易掉出来了。”

  “很好。那如果实在不小心,还是有饭粒掉出来呢?”

  无语。

  “应该把它捡进碗里一起吃掉,不会脏的。”老师把掉落的饭团拾起放进了自己的碗里。大家继续吃饭。

  龙老师就是这样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到教育素材。而要利用好这一素材,还得有清晰连贯的教学思路。老师在上述教学场景中展示的教学思路是:这是什么行为——哪里没做好——做不好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会出错——怎样改正——出错了有没有弥补方法——亲自示范。我发现,自打那次老师指出了这一不良习惯后,再也没有看到桌上有掉落的饭粒了。

  此外,其他诸如内务整理、卫生打扫等,也都在实地进行现场整改。同时,老师在说明道理时,也擅长引导孩子们进入对应的生活场景中,如坐地铁、路上行走等。这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教师成长篇之团队合作

  在与老师们的相处中,我发现自身要克服的一个缺点是:性子太急。当任务分工不明确时,别人反驳时,团队效率低时,我都会急躁不安。细想下来,之所以产生这种情绪,根源上还是“我执”太重了。总爱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掌握的就是对的;当别人据理力争时,又会因对方态度的蛮横而失去对话的耐心,不屑一顾;但轮到表达自己的主意时,又表达得不好,不能有力地说服别人。究其根源,是在团队中的历练还远远不够。

  在一个团队中,是最能培养“经营者意识”的。要想成为团队领导者,就得有为团队“付出”、“奉献”的精神,而非“索取”、“回报”,贪图小便宜。领袖的地位,不是由他人任命的,也不是自居的,而是众人抬起来的。是您有德行,发自内心地愿意放下自我,全心为他人、为集体而贡献生命能量;也要您有才华,具备过硬的本领来帮助集体生活得更幸福美好;德才兼备,方能成为一位真正的领袖人物。

  有句话说得好,才华是蒲公英,品德是微风,才华只有在品德的助力下才能大放光彩。才华之花朵来源于内在力量的蕴积,是自我发奋力强结出的硕果;品德之微风形成于与外界的互动,是集体对个人品质的评价;个人才华唯有借助于众人的力量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能,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即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是集体成就了个人,而非个人成就了集体。

  所以,不能有通过团队来谋取私利的想法,为团队、为他人奉献自我才是合乎道义的做法。当自己的才华还不够时,就发奋图强、韬光养晦,不断壮大自己;品德还不够时,就“日三省吾身”,直至“无我”的境界。正所谓:“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