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1最新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通过了解小数的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的作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知学习
1. 数体温表,认识自然数、整数。
学生数体温表。揭示: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2、3等等的数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也都是整数。
2. 读体温表,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演示体温表上的温度:①36℃ ②37℃ ③温度上升不到1大格
学生认读体温表上的温度,发现:第三次的温度不能用整数表示了。
3. 自主设疑,指明学习方向。
交流:你想从哪些方面学习小数?根据交流出示关键词:读写、意义、作用等。
明确研究方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
二、从人民币入手,初步认识小数
1. 小数的读写。
播放录音:买了一个书签,用了0.1元。
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0.1,指导写法。
全体学生在作业纸上写0.1,并读一读。
2. 画图表示小数。
独立思考:0.1元就是多少钱?如果用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0.1元怎么表示?
交流得出:1角是 元,也可以写成0.1元。
3. 举一反三说小数。
自主尝试:仍然用长方形代表1元,随意取几份,再说出分数和小数。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式子,如:2角= 元=0.2元。
4. 归纳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一读这些式子,想一想有规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几角是十分之几元,也就是零点几元。
反过来,零点几元也就表示十分之几元。
三、联系长度单位,进一步认识小数
1. 表示米尺上的小数。
独立思考:怎么找到米尺上的小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
学生交流,得出:一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2. 自主练习:填一填。
我发现:几分米就是( )米,也就是( )米。
3. 概括交流规律。
学生交流作业,得出: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就是零点几米。
反过来,零点几米也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4. 测量中应用小数。 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橡皮的长度。
思考:一块橡皮的长度不到1分米,怎么表示它的长度?
交流得出:6厘米= 分米=0.6分米。
四、脱离具体情境,揭示小数意义。
1. 概括小数的意义。
引导观察:我们在人民币、米尺中找到小数,并发现了一些规律。脱离原有单位,再读一读这些分数和小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交流小结: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也就表示十分之几。
2. 巩固小数的意义。
学生看图填写分数和小数。
五、探究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1. 用小数表示文具盒的长度。
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文具盒的长度。
思考:文具盒的长度超过2分米,怎么表示?
2. 自主练习:填一填。
文具盒长( )分米( )厘米,也可以写成( )分米。
交流得出:2分米3厘米=2.3分米。
进一步交流:2分米3厘米等于2.3分米,是怎么想的?
小结:像这样测量结果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小数表示。
3. 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介绍小数各部分名称,请学生到黑板上摆出小数各部分名称,再一起说一说。
六、多角度练习,感受小数的作用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
(1)丹顶鹤身长约1.5米。
交流:1.5米是( )分米,又是( )厘米。
学生认识到:同样的长度,单位较小时可以用整数表示,用更大的单位就需要小数。
(2)珠穆朗玛峰高约8844.4米。
交流:8844.4是一个小数吗?这个小数怎么样?
自主体会:小数并不一定小。
(3)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误差必须保持在1.8分米范围内。
比划交流:1.8分米有多长?1.8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4)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面值1.2元。
交流:1.2元是几元几角?
2. 解决课开始时遇到的读体温表的问题。
学以致用: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数是因为需要才产生的。
3. 数轴上的小数。
课件演示:标着0、1、2、3的数轴。
讨论交流:数轴上有哪些数?它们都是什么数?能找到小数吗?
七、畅谈学习收获,了解小数的发展
1. 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小数的世界,关于小数,你心中的问题有答案了吗?你知道了些什么?
2. 介绍小数的发展。
课件演示:
在我国古代,人们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
法表示小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
后来又出现了一些表示小数的方法。
大约在400年前,有人用小圆点来分隔小数里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确定了现在这样表示小数的形式。
自主体会:小数最早是在我国开始使用的,这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3. 课外延伸。
观察发现:这个小数(46.32)和我们刚刚学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引发思考:两位小数怎么读?它们又表示什么?
这些问题留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1最新2
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 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角有大有小,并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位新的图形朋友,(课件抽象出角)谁知道它们叫什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在哪里?(学生可能会用手指尖指某一点)老师把这一点画在黑板上,问:这是角吗?(不是)那角是什么样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这里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么?(一个小坑、一个小点。)是的,这儿有一个点。
那我们从这一点往这边摸,什么感受?(直直的)
再从这个点往这边摸呢?也是……?(直直的)
同学们,我们摸到的就是角。
(2)刚才我们已经用手摸到了角,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样。
师:请睁开眼,屏幕上这几个角以及刚才咱们所摸的角,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生: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线(课件分别闪烁顶点、边)。
(3)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角的特点,下面老师就依据你们的发现把屏幕上的角请到黑板上,小朋友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画。
师示范:首先画一个点,接着从这一点引出一条线,这条线怎么样?(直直的)然后再从这一点往另外一个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
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了,而且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通常我们还会用弧线来给角作上标记。
2.学一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很早以前,数学家们就给角的各个部分起了好听的名字,我们一起到数学书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诉你周围的小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师: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边就组成了角。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图形,它们是不是角呢?
4.数一数,图形中的角
师:下面我们来变个魔术,请大家盯住第一个图形,变!变成什么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几个角呢?我已经知道其中一个,另外两个角在哪里?
还有几个图形朋友也吵着要来上我们的数学课,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体上也有角,咱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
师:三角形有3个角?四边形有几个角?五边形有?追问:六边形呢?十边形呢?是的,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题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角?
6.做一做,创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张圆形纸、2根小棒)
思考一下,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活动,小组汇报)
(二)比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师也用小棒摆了两个角(课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么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为什么角2大?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活动的角,怎样让它变得更大?(把角的两边张开)怎么让角变得更小?(把角的两边合拢)
小结:看来我们要使角变大,只要把角的两边张开,要使角变小,只要把角的边合拢。
2.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法)
老师又做了一个角(出示),请拿出你的活动角,做出一个比它大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大吗?为什么?
做一个比它小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师:我们用眼睛看就能比较出大小,这种观察的方法在数学上经常用到。
3.比较角的大小(重叠法)
做好一个角同桌比比看,谁的角大?确信?有人不太确信(选大小近似的两个角)。哪个更大呢?(不同意见)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们确信哪一个角大吗?
师:当我们用眼睛观察,难以判断大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4.比较角的大小(边的长度)
这儿还有两个角(出示红、黄角),哪个角大?
(1)老师要帮帮红角(剪短黄角的边),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为什么?
(2)(拉长红角的边)这样呢?
师: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3)(课件出示放大镜)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
(4)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吗?
师:这说明角的大小其实只和什么有关系?
5.比较角的大小(捉迷藏)
辨别两组角的大小,每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让学生猜测哪个角大,并交流想法。
三、欣赏总结,走进生活
回顾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欣赏角(组图)。
师: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设计: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1最新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50-52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 (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 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 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 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 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 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 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C. cm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 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 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 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 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 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 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 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 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 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 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 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1最新4
五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边、角的一些奥秘。
2.引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等活动方式赏玩三角板,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的角、边、面、体的相关知识。
3.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文化魅力,发现、领悟和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风筝,利用角度问题引出三角板,介绍一副三角板,揭示课题。
二、画一画,探索三角板画出确定度数角的规律。
1.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
学生画角并汇报,交流画角的不同方法。
2. 仔细观察这些角的度数,有什么发现?
三、拼一拼,发现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1. 利用一副三角板拼着玩。
2. 两人合作,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相同的边重合拼图形。
A. 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板拼图形。(六种拼法)
B. 用两个含45°角的三角板拼图形。(三种拼法)
比较思考:同样是两块三角板,为什么拼出的种数不同呢?
3. 欣赏资料,了解三角板的产生。
4. 再拼一拼,揭开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5. 四人合作,用四个同样的三角板拼图形或图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学生拼图。
(2)展示学生作品。
A. 拼出熟悉的图形有哪些?
B. 点评有创意的图案,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四、转一转,想象三角板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1)让学生把三角板转着玩,想象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2)交流汇报不同的旋转方法,课件演示。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
本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根据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关知识,围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常用的学习工具——三角板进行挖掘和开发的教学内容。通过赏玩三角板让学生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回顾过去学习中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了解三角板的产生及自身有关特点,还力图挖掘有关数学思考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根据2011版数学新课标的精神,着力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体会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1最新5
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 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 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 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 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 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 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 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 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 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 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 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 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 比较角的大小。
(1) 出示习题。
(2) 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 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 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 汇报交流。
4. 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 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 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