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树立信心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在“三为主”高效课堂的模式下,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注意新课导入要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数学。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有用的数学教学方法
一、在问题的情境创设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是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通过创设情境,在知识的引入和发生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一体化。
例如在讲解同类项这个概念时,可创设如下情境:把下面实物塑料模型进行分类:蛋筒、菠萝、棒冰、萝卜、菜椒、香蕉。先由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演示,尝试按种类、颜色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从而启发引导出同类项的概念。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渗透了分类研讨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分类的问题情境时,要引导学生对情境问题中的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类不越级并归纳总结,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
二、在确定目标、备课中有意识地体现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有意识地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落实等各个方面来体现,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获得和谐的统一。在备课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建立各类概念、定理、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把数学思想方法和教学从钻研教材内涵中加以挖掘。例如在备《二元一次议程组》这一章时,就要挖掘方程思想、建模思想,化“未知”为“已知”,化“二元”为“一元”的化归思想方法。在备《绝对值》这一节时就要挖掘符号化变元思想,分类研讨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方法及特殊与一般思想等。
数学教学方法总结
正确的教育理念
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向导。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无论是对于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灵魂。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教育中培养各种人才所需的共性的东西,既不是数学知识.也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数学观念——“数学地”思考、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不论一个人今后从事怎样的工作,哪怕他对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忘得一干二净,或者不再会解中学的数学习题,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观念他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观点思考问题。数学观念永远支配着人的思维,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完美的教学设计
应该向出色教师学习、与同事合作,同时也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预设。我的做法是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很多内容学生在学习之前都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教师习惯于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以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生活情境必须是“真情境”,尤其当生活数学与课本数学不统一时教师更不能回避.应从容面对、巧妙应对。
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有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想,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还是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要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好的课程应当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应恰当处理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倾听各种学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学生可能回答不对,也应让学生表达出来自己的见解。相信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对学生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这些启示有的来自正面,有的可能来自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