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台词的演变看英语的发展

秦风学

从电影台词的演变看英语的发展

  [摘要]在电影中的语言是传达信息最主要最准确的工具。对话和独自用以反映主要情节、表达主题思想,这一模式源于戏剧。与戏剧一样,电影也是一门语言使用和言语表达的艺术。语言本身的发展也必然会对电影尤其是其中的台词产生影响。本文将通过对影片(以好莱坞影片特别是奥斯卡获奖影片为主)中台词的分析来揭示美式英语发展的脉络,并通过观察民族文化融合所带来的电影台词的变化来试图分析美式英语在当代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欧洲文学经典对早期有声电影台词的影响

  (一)欧洲文学经典的直接借用。

  古代欧洲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希腊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氏族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这时产生了神话和史诗;古典时期,产生了喜剧、悲剧、散文和文艺理论;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是新喜剧。罗马文学继往开来,成为希腊和后世欧洲文学的中介。

  中古时期,史诗和骑士文学日益兴盛并达到了顶峰。12世纪后出现了以“韵文故事”为代表的城市文学。文艺复兴驾着“人文主义”的快马冲破了神学禁锢,抒情诗日渐盛行,长篇小说亦初现端倪。英国文学在这一时期博采众国所长,成为集大成者,戏剧艺术更是达到了顶峰。此后,小说这一体裁日渐大行于道,并逐渐在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电影的产生是对以前文学的高度利用和综合,因此早期电影的台词即是对经典直接借用。

  (二)其对早期有声电影台词的影响。

  现代意义的电影主要是指有声片,而有声片的最初形式便是还未从戏剧中脱胎换骨的歌舞片,电影屏幕只不过被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戏剧舞台。随着小说的兴盛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影开始从小说中汲取营养,其台词更是直接从小说对白中演化而来。

  二、戏剧化、诗化的歌舞片时代的电影台词

  电影的最初形式是默片,影片中完全没有台词。后来,为了表达的需要,画面中穿插了黑白字幕。之后人与人的直接对话已成为迫切的需要,而技术的发展也终于使人们在电影中听到了自己的声音。1927年10月6日,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了第一部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在这部影片中,主角乔生开口讲了几句台词“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就是这几句台词,宣告了世界电影史上真正的有声电影的诞生,电影也从此进入歌舞片时代。美国的歌舞片时代是指20世纪30—60年代。

  (一)戏剧化的歌舞片中的台词。

  歌舞片大多是直接从戏剧或舞台剧演变而来,其情节的展开主要是通过歌舞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台词很少,但无一例外的带着戏剧的味道,原创色彩较为浓重。这种诗化的语言在早期歌舞片中尤为明显。无论是《百老汇的旋律》还是Ⅸ歌舞大王齐格菲》,以及后来的《窈窕淑女》和《音乐之声》,概莫能外。

  《窈窕淑女》中Picketing劝教授Higgins对Eliza友善些,教授顺便发表了一篇独身宣言,仅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But,let a woman in your life and your serenity isthrough……”

  “Let a woman in your life,……”

  “But,let a woman in your life,……”

  “But.let a woman in your life,……”

  “I'd be equally as willing for a dentist to be drillingthan tO ever let a woman in my life.”

  “I'd prefer a new edition Of the Spanish Inquisition thantO ever let a woman in my life.”

  整个结构对仗工整,句式比较复杂,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种宣言是近乎迂腐的,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在当时的影片中是极为时髦和常见的。戏剧化的语言只是变换了一个舞台被搬上了银幕。

  “An average man am I.of no eccentric whim,who likestO live his life.free of strife,doing whatever he thinks iSbest for him……”

  在这句台词中,“eccentric”和“strife”都是书面用语,而一个句子中用了两个从句,更是显得书面语味十足,但同时也显示出了英国绅士的文化派头。

  (二)诗化的故事片中的台词。

  歌舞片时期,电影台词渐渐显出其简洁,更能达意的优势,非歌舞片日渐崛起。

  影片中不乏一些幽默机智的对白,但总体而言,其台词仍较书面化,句式复杂,语法结构严谨。

  比如在《乱世佳人》中有这样的对白: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whom you marry?”

  “But that kind Of love isn't enough t0 make a successfulmarriage for two people who are as different as we are.”

  第一句对白中“whom”在从句中作宾语,严格遵循了传统语法,而第二句对白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甚至有点绕口令的味道,书面化成分较重。

  三、口语化、简洁化的现代电影台词

  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新事物、新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在语言中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必然要求语言向着简洁化、口语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人们交谈中所使用的语法越来越接近口语体,用词越来越通俗,句子越来越简短。

  正如王家鲲先生在《当代英语发展的某些趋势》中指出的,美式英语在词汇、语法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在词汇上,大量新词汇产生,并赋予一些老词新义,但总的.来看是更加简洁。ok、cool这样的小词却有着相当多的含义;其次,在语法上,命令虚拟式(eg.What we are suggesting is that they be notexamined m French.)越来越流行,'s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副词的使用更为人们所偏爱。此外,美式英语正朝着口语化、简洁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如gonna(=going to)的缩略词,方言、俚语的使用更为普遍,冠词、介词、不定式甚至关系代词的省略也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这些变化当然也会反映在电影这一以语言表达的艺术上,电影台词也向着口语化、简洁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更加注重演员的自我创造和临场发挥。

  比如在荣获了197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克莱默夫妇》中,女主角乔安娜(梅丽尔.斯特里普)在法庭上的自白就是梅丽尔放弃剧中原有台词,根据故事情节和自己的感受而即兴创作的,整个场面显得真实动人,人物刻画更是入木三分,生活化的表达博得了观众的喜爱。

  被评为十大经典台词之一的“You talking'to me?”是1976年上映的《出租车司机》中的一句对白,现在看来已非常口语化,完全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9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这种趋势就愈加明显了。在1993年的《西雅图不眠之夜》中有这样几句台词:

  “What's with you?Something iS wrong.”

  “Well,folks,it's time to wrap it up.”

  “That's a chilk's movie.I would say so.”

  在这里,传统语法的严谨形式和约束已显得苍白无力,句子变得短小精悍,俚语的使用更使得台词口语化、生活化了。

  我们再来看看被评为十大经典台词之一的1994年上映的《阿甘正传》中的一句话: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never know whatyou're gonna get.”

  第二个分句中缺了主语you,但根据后面的话我们可以明白主人翁在说什么,gonna是going to的缩略式,在美式英语口语中颇为流行。整个句子思维非常简单,从一个智商较低的人口中说出来,带着点成人童话的色彩,俏皮而不失幽默。这种纯粹生活化的表达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多元化的台词趋向与多样化的电影形式

  (一)台词向多元化发展。

  美国本土曾经是印第安人的天堂,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带去了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也带去了纷繁多样的语言,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使得英语语言也随之融合、变化,形成独特的美式英语。

  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成为西方世界的“盟主”,其影响之一便是美式英语得以广泛传播,并当之无愧地取代了英式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交流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民族文化融合已成为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英语语言风格也更为多元化,产生了洋汀浜语等颇具特色的语言。

  美国电影对这一变化反映迅速,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拍摄了很多反映其他民族历史和人物的影片,如以苏格兰革命为背景的《勇敢的心》,以印度之父甘地为原型的《甘地》等。英语电影台词更是呈现了新的变化。

  1.直接使用外国语言。

  在以其他民族历史和人物为背景或原型的影片中,大量使用了其他国家的语言,比如1987年拍摄的《末代皇帝》中基本上是汉语对白;1994年上映的《甘地》中是印度语的天下;2002年上映的《哈特的战争》和次年上映的《钢琴家》中有不少德语对白;而2003年上映的《杀死比尔》中有很多日语对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融合他国语言。

  除了直接使用外国语言外,美国电影台词中出现了很多外来语,很多句子甚至在语法结构上都受到他国语言的影响。

  在《西雅图不眠之夜》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What are you selling tonight?Micro hikachis or theginza knives?”(hibaci is a type of Japanese frying pan,andginza knife is a brand of very sharp Japanese knife.)整个句子是英语,只是加了两个外来语,异域情调也就显现,简单明了。

  当然,语法结构上的变化也是非常突出的。正如周国辉先生在《黑人英语、当代英语与现代汉语》中指出的:当代英语的分析性越来越强,在某些方面同汉语这种分析性语言更加接近。分析性的增强意味着语法的不断弱化和语义的不断显化。

  在《勇敢的心》中我们可以听到两句台词:

  “No.Go come,boy.”

  “Run,hide,the highland way.”

  “Go come”和“Run,hide”之间都没有连接词and,这种表达便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式英语(Chingish),旧称洋汀浜语(PidginEnglish),即词汇是英语的,语法则是汉语的。电影中经常可以听到的“Long time no see”则更是耳熟能详的中国式英语了。当然,英语不只是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各国语言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英语严谨的语法结构,使之更加灵活。曾经被认为不合规范的英语表达方式被认同而过渡为“可接受的英语”,甚至是“地道的英语”。

  (二)形式与内容表现的全球文化融合。

  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在电影台词走向多元化的同时,电影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一股返古潮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视听冲击。2001年上映的《红磨坊》和2002年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芝加哥》都是以歌舞展开情节的影片,让观众重温了歌舞片所带来的视听愉悦感,被誉为好莱坞歌舞片的后现代翻新。

  在内容上,美国电影也出现了一股返古潮。2000年上映的《角斗士》反映了古罗马文化,其战争场面恢弘而气派,承袭了1983年上映的《宾墟》的风格,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我们可以预见:电影题材的表现方式在未来会更加多样和丰富。